幸福弥漫美丽村庄
湖南日报记者 周云武 张福芳
7月23日,艳阳高照,无人机镜头下的长沙县广袤乡村,青山叠嶂、绿水蜿蜒、道路洁净、房屋光鲜。
这组画面,正是近年来长沙县致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果。目前,全县114个行政村中已成功创建5个省级、3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个乡村呈现出了“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新格局。
生态共建,山、水、村、田、湖铺就乡村美丽画卷
7月22日,车子在被摄影家誉为“水杉隧道”的路上前行,旁边浏阳河的一级支流三叉河也缓缓流动,河中水杉的倒影,加上蓝天白云的陪衬,俨然一幅极致的水墨画。
三叉河与浏阳河交汇处,江背镇人独具匠心,在此搭建玻璃桥、筑防洪堤、修建凉亭,让这一片水域成为了绝佳的休闲观光地带。
本是治水,却让水成为了一处美景。“其实治水就是要做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欢。”江背镇党委书记张登武告诉记者,江背镇在营造山清、水绿、空气清新高颜值环境基础上,开展河湖示范建设,让河湖成景点,让乡村有看头。
“我准备彻底退出生猪养殖,把水塘承包下来养鱼、养虾。”果园镇的黄小灿曾经是镇上有名的养猪大户,如今却准备转型。
长沙县曾经是全国排第二位的生猪产出大县,养殖密度更是列全国首位,近年来在生态立县目标引领下,实现了畜禽养殖总量控制,推进生态清洁养殖,还群众一汪清水,一座秀美山村。
其实,长沙县提倡的生态发展理念就是:山、水、村、田、湖是乡村综合体、山水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更是生态共同体。因此,山,以绿化保护为主;水,以治理修复为主;村,以整洁美化为主;田,以特色产业为主;湖,以静养净化为主。
“我们要紧扣生态这个主题,通过有效治理,让山、水、村、田、湖向美丽靠近,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四好农村路’,展示生态共同体,延伸美丽经济产业链。”长沙县委书记曾超群对生态共建作出了诠释。
绿色经济,带来产业兴、农民笑、游人乐
一到周末,彭正祥的幸福就写在脸上,他的5间民宿房肯定满客,吃住加上卖点土特产,有时一天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以前在外做油漆工,累不说,还没时间陪家人,后来在家养猪是又累又脏,还赚不到多少钱,还是做民宿好,房子生钱,人不累。”彭正祥是开慧镇锡福村人,这两年随着来锡福旅游人数的增加,他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上个月光民宿收入就超过1万元。
锡福村位于长沙县东北部,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山村,2008年前全村主要靠种田、养猪为生。“山清水不秀、到处猪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是当时锡福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不改变,锡福村就废了。”2008年,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上任,决定从改变环境抓起,成立保洁队伍,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垃圾分类、污水净化处理、开展乡村文明建设……经过多年治理后,锡福村再次变得山清水秀、生态宜居。
2015年,有颜值的锡福村被湖南慧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双方结成互助共同体,发展民宿产业。合作中村委会负责牵头协调、土地流转;公司负责民宿设计、营销推广;民宿村民则负责经营民宿和接待游客,其收益按照村集体10%、企业30%、农户60%的比例,由三方共享。
“这样的合作模式,大家捆绑在一起,效果自然就好。”锡福村党支部书记林益明说,如今村里已发展了21家乡村民宿,去年民宿总收入就超过了30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餐饮、水果、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
文化滋养,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灵魂
走进开慧镇葛家山村,公园里、建筑物、走廊上、墙上,随处可见“孝”文化的宣传内容,孝道文化贯穿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葛家山村在传承、研习、甄别传统“二十四孝”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二十四孝”(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父母看场电影等)。
“如今我们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孝道村’,外地游客慕名带着孩子来接受教育。我们还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乐和大院、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等项目,去年文化产业给我们村带来了1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葛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时茂告诉记者。
近年来,长沙县还结合各地传统文化传承脉络和地理资源特点,打造了以“忠文化”为核心的金井镇双江社区、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安沙镇和平村、以“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桥镇金桥村等8个首批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不仅如此,长沙县坚持文化惠民,近几年投入5.5亿元建成以县级文化中心为龙头,以镇街综合文化站为主干,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网点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县拥有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280家、村(社区)文体活动室197个,“十分钟文化圈”俨然形成。
长沙县文明办负责人说,注入文化力量的美丽乡村才有魂、有味,也更可持续,老百姓也更具幸福感!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