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拼的就是想象力
李竟涵
想象力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当今时代,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不断得到印证。去年年底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新经济其实是创造力经济、想象力经济。”
对于农业,想象力似乎不像光热、水土、种子那样必要。但农业现代化转型,在“硬实力”相同的条件下,拼的可能正是想象力。
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想象力。靠天吃饭、高强度、低产出,传统农业一度被视为夕阳产业。要从拽耙扶犁的传统耕作向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需要一些打破常规的想象力。无论是高科技的种植方式,还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创意结合,再到五花八门的销售方式,农业每向前迈进一步,背后都有想象的力量的推动。
适应不断演进的消费市场需要想象力。曾经,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果腹,而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富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这就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果北种”就是为了满足都市农业的新需求,科技人员大胆想象,踏实钻研,让“橘生淮北”成为现实。
当然,农业想象力的比拼也不能完全天马行空,否则就容易“水土不服”。
首先,拼想象力要扎根泥土,立足市场,绝不能脱离现实。想象必须以农业生产规律、地方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等为根基,同时结合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例如高建伟的成功,首先是认真考察了山西本地的气候条件,还有台湾成熟的种植技术做指导,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拼想象力不是不要职业态度和匠人精神。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春种秋收的规律简单却容不得半点糊弄。即使再富有创造力的农业产品,如果品质不好,最终也得不到消费者的承认。农业拼想象力,更要拼质量,拼匠心。
最后,拼想象力还需要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保驾护航。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是发挥农业想象力的“干将”,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而每一项创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试错探索的过程。这时就需要社会对创新“失败者”怀有理解和宽容的心态,也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扶持政策,才能让创新更有动力。
迈入想象力经济时代,农业发展需要想象力,也必将超出人们的想象。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