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故里 醉美人家——临澧县佘市桥镇乡村振兴示范片见闻
本报记者 王敏
暮春时节,记者沿着著名女作家、革命家丁玲当年求学的轨迹回溯,来到丁玲故里——临澧县佘市桥镇。
山岗起伏,河流蜿蜒,满目青翠,村民耕忙……这片红色的热土正孕育着怎样的生机与希望?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寻找答案。
红色的热土 绿色的希望
一清早,蒋家村关沟组46岁村民陈桂香像往常一样提一桶清水来到小洋房前坪,给花坛里的杜鹃、月季、茶花等浇点水,闻一闻花香,吸一口清新空气,精神倍爽。
“你瞧,屋门口栽花种树,公路加宽了,路灯也竖起来了,晚上跳广场舞、串门聊天,生活好舒畅,这都要感谢政府呢。”陈桂香道出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记者瞥见门口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陈桂香熟练地介绍:“菜叶、剩饭放蓝色箱,瓶瓶罐罐放绿色箱,电池等有害垃圾放黑色箱,每两天都有环卫工上门处理垃圾,好方便呢!”
沿着这个长达1.2公里的宜居示范园向前,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丁玲故居所在地黑胡子冲。
“丁玲原名蒋冰之,她出生于这里的蒋氏大家族,18岁时从这里走出去到上海求学。”蒋家村村支书蒋祖祥论辈分是丁玲的侄辈,对丁玲故居的重建十分上心。
一边是蒋家老宅仅剩的半堵残墙,满墙斑驳诉说着百年沧桑,杂树丛生透显着丝丝生机。一边是原址重建的丁玲故居,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三进两天井,气势宏伟。
“今年是丁玲诞辰115周年,丁玲故居预计今年10月布展开馆。丁玲文学创作基地、文学会馆、景观步道等丁玲文化园其他景点也在火热打造中。”蒋祖祥透露,丁玲故居未开先热,自2016年底建成后,每年都有上万游客前来瞻仰。
从丁玲故居出发,约2公里处,一个苏州园林式的民俗建筑雏形初显。
这里,丘岗与水库环抱,绿树繁茂,屋舍错落,不得不佩服项目投资人石三平的独特眼光。
“这是一个回廊式建筑,有6间客房、5个套房和1个多功能厅,庭院将搭配假山、亭台、水池、花园等。”石三平饶有兴趣地介绍主体建筑功能布局。他透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周边十几户空置民居也将里外装饰一新,打造成民俗住宿区,由政府与村民共同经营,共享成果。
“瞧,这四周已流转的120多亩土地,不久将打造成百果园,由周边近30户农家栽种火龙果、人参果、草莓等四季果蔬。”石三平说,丁玲故居是红色旅游地,百果园是绿色农耕体验园,二者相得益彰。
油茶果满枝 烟叶正青青
漫步蒋家村蜿蜒的乡间公路,两旁成片绿油油的油茶树颇为养眼。每株油茶树约一人高,两株间距约1.5至2米,成排成行,枝叶繁茂,互不干扰,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
凑上去一瞧,呵,一颗颗毛绒绒的小油茶果早已挂满枝头。
茅屋组56岁村民刘少梯正在自家油茶园锄草,他说,以前祖传的老油茶树靠天养,产量低,亩产才5斤。去年,村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搞低产改造,剔除老树,保留新树,疏稀栽种,翻耕施肥,一年下来,油茶果结得厚又大,亩产量提升至30斤。
好茶籽不愁销路。在村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下,油茶籽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还高1元。刘少梯粗略算了一下,去年自家20多亩油茶收入上万元。
油茶低改让村民重燃希望,原来3500亩的老油茶全部低改,今年还新增了800亩,一个规模壮观的油茶精品园格局形成。
走进荆岗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1300亩烟草科技园蔚为壮观,烟叶长势喜人。
到处都是村民忙碌施肥的场景,一位田姓村民承包了32亩烟叶,当天是种秧苗后的第3次追肥,他请来11位村民帮工,从早上6点多忙到11点半才完工。
“从育苗到翻耕、烘烤、分级,包括植保,烟草科技园全程实施精耕细作,结合人工与现代化机械运作。这里不仅规模全县第一,产量也最高,平均亩产量达286斤。”荆岗村党支部副书记田桂生是个致富能手,2012年起带头种烟叶百亩,尝到甜头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如今,荆岗村烟叶成了贵州中烟公司的高端烟叶原料生产基地。
田桂生说,烟稻轮作效益高,7月下旬烟叶烘烤完后,可栽晚稻和紫苏,他去年40多亩地收入达10多万元。
“以蒋家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殷家、荆岗、歇驾3个村,倾力打造油茶精品园、烟草科技园、农耕体验园、宜居示范园、丁玲文化园为重点的‘五彩田园’,力争早日将佘市桥镇建设成产业兴旺、旅游繁盛的精品小镇。”镇党委书记乔锋一语道出佘市桥镇未来可期的美丽图景。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