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常德作为
—— 从西洞庭管理区的大胆实践看路径选择
本报记者 罗远文 通讯员 郭蕾 魏源 周昂
引 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客观现实,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着力深化农村“三项”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三大”体系、着力打造农村“三支”队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常德市委、市政府高位策动,顶层设计,如火如荼开展“4+9”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起步稳,加速快,效果好。前不久,本报对这些示范片各自特色、各自的进展进行了连续13期系列报道,今天本文以西洞庭管理区为例,分析引深,期待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西洞庭在走自己的路
把规划做好
乡村振兴,规划基础,其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乡村振兴的前景,因此,这个规划不仅要从全局性着眼,更要在导向性、差异性和动态性上用力。
西洞庭管理区聘请浙江大学精英团队,编制《西洞庭管理区全域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明确了一主一副三组团、一轴两带三区块、三湖四河十景点的空间结构布局,从内生规律入手,着力解决整个区域长远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的导向性很关键,需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结构比例、规模、速度问题,如果这种导向是一根杠杆,甚至对相邻的区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西洞庭示范片区毡帽湖村的水产健康养殖和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涂家湖村优质稻基地,彭家洲村朝鲜蓟和生态柑橘示范基地,导向性非常明显。
不同的区域,哪怕相邻的区域,自然条件也有很大区别,从上面三个村专注不同的产业可以窥斑见豹。分析这些差异,可见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重点及对应措施、途径等方面都有不同,但都满足本村的发展需求。
《西洞庭管理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西发〔2019〕1号)明确,要优化产业机构,打造农业品牌,夯实基础设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整个区域看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可以输入和输出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达到共同振兴的目的。
把环境搞好
常德范围内,西洞庭在农业领域一直起示范引领作用,但其硬环境较差。其它农村地区楼房星罗棋布,西洞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砖瓦房仍唱主角,加上空心房、乱搭乱建的偏屋、车棚、柴草房,在一马平川的西洞庭,一眼望去非常刺眼。
为彻底扭转不利局面,西洞庭管理区破釜沉舟,“全区空心房和违章建筑拆除暨美丽庭院建设”立即展开,主要道路沿线所有房屋整治和美丽庭院建设逐栋包干到人。职责包括垃圾清除、整理堆码、清除杂草、拆除违章房屋、绿化庭院、宣传政策、保持长效。
每季度开展评比、排名,对排名前10位的和后10位的,由区指挥部办公室分别予以通报表扬或批评。连续两次被通报批评的,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扣除所在单位年底绩效考核分0.1分,记者看到了通报,被批评者姓名单位一目了然。
截至5月24日,全区拆除“空心房”39栋,拆除违章建筑89处,楼房外墙刷漆270栋,平房外墙粉刷完成233栋……可能死火复燃的地方植树造绿,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以一例可以说明,要拆违章建筑时,很多人不同意,甚至叫嚷要有过急行为,真正拆了之后,感觉清爽多了,干净多了,还给管理区点赞。
把产业选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资源扩张为主,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达到质量兴农效果。
换句话说,要在农业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从只注重追求规模、追求数量、追求产量,到追求按照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生产更优质、更安全、更营养健康的农产品。
这种转变,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原则,期待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多业并重,融合壮大,打造品牌,保证可持续发展。
西洞庭示范片区,把产业发展作为源动力,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朝鲜蓟、柑橘等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举办朝鲜蓟旅游节,拓展农村新兴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稳定的渠道。
乡村振兴进程中,产业兴旺始终处于第一位。有序流转土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显得格外重要。
以西洞庭常德家家红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在彭家洲等村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第一期已经流转3300亩),建设水肥一体化生态柑橘示范基地,具有水肥均衡、省工省时、节水省肥、控温调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环境保护、提高效益等功能,农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还将成为职业“工人”。
把目标定好
乡村振兴,目标是什么,西洞庭管理区给出的答案是:幸福!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当然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西洞庭人认为,美丽的乡村并不是大广场、大绿地和大景观,她是能够传承当地乡村特色,望得见的碧水,记得住的乡愁。时刻关注农民的幸福感,调整农村内部结构失衡问题,让农民对幸福生活看得见,踮踮脚摸得着。
要让幸福永恒,治理就是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此,西洞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脱贫攻坚、资源回收和管理、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基层党建、规范村民建房、养殖污染治理、村级服务平台建设、扫黑除恶、产业发展成为治理重点。
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形成良好的文明氛围;推进“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活动,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全区网格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西洞庭管理区实施村(社区)“123”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每个村(社区)至少动态储备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名村(社区)干部后备人选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局面。
这一进程中,西洞庭管委会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构建以群众为重点的共治共享新格局。
如何书写常德作为这篇大文章
改革是发展利器 体系是发展保障
改革,是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的前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常德有必要在“三项”改革上突飞猛进,继续领跑湖南。
第一,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或入股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方式,放活农村土地的经营权,让农户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家庭实质性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改革。保障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自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促进农村宅基地资源有效利用。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完成农村集体所有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清产核资,解决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建立一套既能体现集体经济优越性,又能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与改革相适应,应该着力构建农业“三大”体系。其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别要预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推动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开展组团式融合发展,共享农业全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效益。其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第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人才,始终是改革和体系建设的保障。应该注重选拔合格基层干部队伍,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稳定服务“三农”工作队伍。
重构乡村空间
倡导绿色生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天蓝水净,吃得放心,房舍整洁,出行方便,本不是什么高要求,可惜现在人们想喝一碗放心水,想吃一口放心菜,有时候成为了一种奢望。
重构乡村空间,实现绿化发展,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主旋律。
各级应邀请规划设计机构,组队深入乡村,在充分考虑人口数量、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民认知等因素基础上,针对性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包括村内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设施和文体活动场所等,切忌应付了事,出现多项规划相互抵触情况。
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应该以原有村庄元素为基础,就地取材、精细打造建设生态美丽家园。有基础的传统村落,可加大村落的生态保护。有许多知名学者感觉困惑:我们的住宅是房子,国外的房子就是别墅,他们也不是什么高大上,也不比我们多花什么钱啊。产生如此反差的原因,一是国外农村房子间隔较远,而我们的往往紧邻道路,太逼仄了;二是国外房子体现了各自特色,而我们的房子千篇一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深思。
乡村振兴,关键是生态振兴。只有探索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当前,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也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农村种植业肯定是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国家提出“三推”和“三控”的发展路径,即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进耕地的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以实现绿色农产品的集约化、产业化生产,间接加强对生态、土壤以及水源的保护。
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地要顺势而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优化生活空间、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产空间产出效率。所有这些探索,对提高乡村品质和管理水平影响是深远的。
打造“常德品牌”
成就“中国品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常德品牌,中国品质,是展现乡村振兴常德作为的有力武器。
作为鱼米之乡,农业大市,常德向农业强市转换进程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新业态,树立新品牌,体现新品质,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核心。
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中走来,常德应该以拥有6个国家百强合作社为契机,鼓励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带动广大农民增收。推进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绝对不能为了发展多树牌子,绝对不能为了政绩产生“内耗”,从而成为其它地区的原料供应基地,常德优质茶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也不能盲目跟随,导致大面积“亏损”,现在的龙虾养殖将有许多人“血本无归”,又是生动一例。
哪些是今后的发力重点呢?可以略举例子如下:整合茶叶资源,以常德红茶为主推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整合柑橘品牌,像西洞庭一样深加工,让广大橘农提升比较效益,尽可能避免常德柑橘贴上其它标签;整合树立淡水鱼业品牌,现在传统四大家鱼很难赚钱……
很多年前,记者曾提出常德农业品牌、常德工业品牌振兴,必须首先从破解“常德企业文化的劣根性”入手,这看起来很虚,仔细体会今天仍然觉得很有必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政府、专家、媒体互动,因为改变人的思想是最难的。
政府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向常德香米、农康葡萄、官垸对虾、河洲甲鱼、梅林果业等优势农业品牌自然靠拢,多组织参观学习,多培训新型农民,让他们自己感受品牌价值和发展脉搏,不搞“拉郎配”。
常德已经确立“4+9”乡村振兴示范片,把示范片办起来,就能够影响周边,起到典型引路作用。像安乡县、西洞庭管理区等地,庭院绿化美化就抛弃了以往景观树为主的模式,70%以上以果木为主,就非常好。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