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扮靓美丽家园
—— 踏访石门县两合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本报记者 徐睿
71岁的卓仁凡是石门县夹山镇两合村新岗4组村民。6月20日下午,记者一说到农村的居住环境,他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农村的环境变化大,秸秆不烧了,田间地头没有垃圾了,家家户户有垃圾桶,还搞门前三包、卫生评比,村民的卫生意识强多了。村里的环境比城里的小区还要好。”
两合村位于夹山镇西南角,2007年由原新岗、两合桥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00亩,旱地450亩,总人口2329人,党员77人,有30个村民小组,人均收入8200元左右。柑橘是两合村的主要产业,年产值1250余万元。
痛定思痛,改善人居环境
曾经的两合村是远近闻名的煤窑村,环境破坏严重,险象环生,村民怨声载道。
如何整治才能让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
石门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夹山镇两合村党支部书记李井菊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她意识到,改变,必须从思想认识开始。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宣传、引导村民搞好环境卫生,提升保护人居环境文明意识。
痛定思痛,大胆探索,两合村创新性地提出“535”工作法。即首位激励、经费保障、保洁管护、协会管理、考核奖罚五大机制;构建保洁员责任区域网格、群众监督微信网格、书记“塔尖”指挥网络三大网格;强化氛围感染、注重硬件投入、推动示范引领、抓牢家校联动、常态化督查通报五大措施。由于思想工作很到位,群众的思想通了、主人翁意识强了,大家都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
人人参与,村庄才能亮丽
“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村干部带头、广播宣传、张贴标语,过去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改变。”走在干净的村道上,村主任陈文武边走边介绍。
2014年6月,村干部第一次带队捡垃圾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每人一把火钳、一副手套、一个袋子,从村里一组开始捡,有村民看到后还误以为是在抓蛇。从最开始的每人每天8袋左右的垃圾,到当年10月全村所有组全部捡了一轮后,村里环境明显改善。
村干部带头清理垃圾、整理卫生,感染了许多村民。看到水渠、道路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加入环境整治大军。“村干部、党员带头捡垃圾,村民看到后,也慢慢加入进来。”陈文武说。
人人参与,村庄才能亮丽。“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大家动手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护,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李井菊介绍说,村里实行每周一次的例行检查,实时公开检查结果,每月评选出最佳和最差的联片村干部、保洁员、村民小组与农户,巩固整治成效。
环境靓了,生活更讲究了
走进新岗4小组,一条条入户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环境卫生干干净净,给人清爽舒适的印象。
环境靓了,村民的生活也更讲究了。
村民卓仁凡家,屋场前坪干干净净,门口堆放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水冲式厕所,便池和墙壁洁白无瑕。儿子、媳妇在外打工,房间内家具和厨房灶台长期不用都盖着布。
“条件好了,村民也自觉行动起来,清理打扫自家庭院,积极参与山村绿化、美化,村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卓仁凡自豪地说:“村里搞得好,我家门口挂起了一面红旗,外面来参观学习的人都来了好几拨,还有邻村的村干部悄悄来看真相的。记得有几个人看着我家的柴火说:‘这是真的。你看这柴火都是陈年老货,还有蜘蛛丝和虫蛀出来的粉末,不像是临时码的。’”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积极发动群众,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李井菊说,下一步,村里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更高层次发展,达到“美、绿、亮、硬、净”的“五化”要求。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