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口村 | 童胜春:贫困村党建工作的思考
当前,贫困村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党员队伍的“老、散、弱、低”。“老”:党员年龄偏大,笔者所驻村潭子口村118名党员,40岁以下的只有20人,60岁以上的46人;“散”:118名党员长期在外务工的57人,占48.3%,在家的党员,由于年龄偏大,党员活动参加也不经常;“弱”,大局意识不强,潭子口村是原岩桥村和原潭子口村合并而成,特别是两村党员还没形成一个整体,不团结,因个别党员大局意识不强,导致两村貌合神离;”低”,一是文化素质不高,初中文化节以下的73人,占61.9%,二是个别党员的表现差,言行与一名党员的要求甚不相符。
此外,组织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党员管理难到位。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虽然建立了流动党员支部,明确了专人任流动党员支部书记,建立了管理台账,也尝试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但流动党员经常换地方,换联系方式,很难联系和管理。二是学习教育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村级党支部按照上级要求,学习教育一项项程序全部到位,但效果不佳,存在走形式,应付检查的倾向。三是凝聚力不够。在外的党员难联系,一般只在过年时回来参加一次会议,在家的党员普遍年龄偏大,行动不便,对村里的事务不闻不问,难以提出建设性意见。
针对贫困村基层党建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如下对策。
适应新形势,通过“三个建立”,创新管理方式。一是建立党员信息电子识别系统。利用网络,采取互联网+管理模式,对每名党员制作党员电子信息卡,统一编号,输入专门党建系统,进行身份识别。二是建立党员接待站。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流动党员接待站,全国组织部门统一联系电话,方便流动党员及时找到党组织,就近参加党建学习活动。确保不因外出务工与组织失去联系。三是建立健全党员考核管理办法。对所有党员,无论在家的还是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建立统一的考核管理办法,可采取积分制方式,每参加一个活动,每做出一个成绩贡献,按办法进行积分,对党员的表现进行量化管理。
分类施策,着眼“三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一是着眼“成就感”,培养党员中的大户、能人。对于大户、能人党员,要对其事业给予支持,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让这些党员在带领群众致富工作中,既有影响力,也有成就感。二是着眼“归宿感”,对困难党员,给予组织关心关怀。建立对困难党员走访慰问的制度,及时了解困难党员的需求,给予切实的帮助,让党员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三是着眼“荣誉感”,表彰奖励党员中涌现的优秀分子。基层党员对于荣誉都很珍惜。对于顾全大局,在基层党建、扶贫攻坚等党的中心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党员给予表彰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带头作用,同时增强其作为优秀党员的荣誉感。
内外并举,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注重于“内”,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严格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处置不合格党员,净化党员队伍。另一方面,要发展新生力量,重点发展35岁以下年轻党员。党建工作要注重于“外”。一方面做好教育宣传发动工作,让党组织的工作任务、目标让群众知晓,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另一方面,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夯实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作者:童胜春 市委驻潭子口村工作队队长)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