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穷山村变产业福地
一个穷山村,引进合作社,在山谷刨地,种植中药材,短短10个月,投入900多万,流转土地970亩,形成7大种养产业,吸纳农户570户,吸纳全村所有贫困户111户……这是澧县甘溪滩镇马溪村跨越式发展产业扶贫的成果。
马溪村位于被称为“澧县的青藏高原”的甘溪滩镇。由原马溪村、月池村、双峰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七山一水两分田”,全村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15781亩,耕地仅2150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全村总人口258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53人,是出了名的穷山村。
长期以来,马溪村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效益低下。2017年,以县国税局、县政务中心、县六中、县中医院为后盾单位,以县国税局干部邓宏国为队长的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在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的山区穷山村,怎么让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让村民富起来,邓宏国和村党总支书记胡文爱带领干部逐户走访,广泛听取意见,多方对接马溪籍在外能人、企业老板,寻找脱贫致富出路。
2017年10月1日,马溪村在外开办企业的前任老支书游从柏回村,邓宏国和胡文爱当面邀请他回村发展,回报桑梓。鉴于马溪村气候条件及特殊的土质适合中药材种植,力邀游从柏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游从柏欣然答应。2017年11月,在马溪村父老乡亲的期待中,澧县海福农业合作社在村部成立。
2018年1月,驻村工作队、支村委与合作社确定整村推进模式,召集村民围绕产业发展座谈、商议,逐一征求意见。干部逐家逐户上门,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在合作社的主导下,驻村工作队和支村委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打造“一湾一坪一坡一岭”“四个一”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稻蛙、花蛙两个养殖基地。为综合利用土地,枳壳与石菖蒲、玉竹、麦冬实行套种,目前已种植枳壳700亩、石菖蒲400亩、玉竹300亩、葛根80亩、麦冬30亩,总共种植面积970亩。养殖稻蛙30亩、花蛙21亩。基地排灌设施齐全,干旱能及时灌溉,雨涝能及时排渍。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做到全覆盖。根据协议,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用担心种植风险,每亩每年在合作社领取土地流转金500元。
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模式和成效,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申请到2018年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争取项目资金95万元。该项目国家补贴每个贫困人口2690元作为合作社入股资金。在中药材种植未产生收益之前,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得保值收益269元,药材受益后按照股份长期分红。公司经营中药材获利,大部分拿出来作为红利,确保贫困户每年每股分红13.5%以上。
“俺们下半年在合作社干零活,领到1万5千多元工资,靠半年收入就脱贫哒!”60多岁的皮明雄、向绪政、皮远为兴奋地告诉县驻村办干部。特别是70多岁的杨署英、孙圣英两位老婆婆,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俺们几个下半年隔三差五在药材地除草,都领到6000多元呐!”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收入不计入分红范畴。很多年纪大的村民,出门务工不方便,在家门口做事,就获得可观的收入。据统计,合作社全年用工5000多个,发放工资60多万。
“我们支村委和合作社在协议中明确界定,在用工上因人而异,对体力较弱、智力较差、年龄较大的村民给予特殊关照。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胡文爱对全村劳力了如指掌。贫困户田联普天生智障、反应迟钝、劳动效率低。驻村工作队、支村委和合作社商议,对田联普等特殊群体,实行划田块劳动,按田块面积计算工资。因人制宜,想方设法使全村大部分劳动力都能在合作社获得收益。
按照海福农业合作社的整体规划,马溪村正在推进以中药材种植为引领,打造“中药材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有机蔬菜+林果+养老休闲”的一体化产业扶贫模式。合作社总共投入1400万,扩种中药材,新种有机蔬菜和优质林果,使种植总面积达到2000亩。2020年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年产“马踏溪”品牌中药材2400吨,年产值1420万元。年接待乡村游客1万人次,解决就业人口600人。
“举生态农业牌,走循环农业路,搭规模农业台,唱扶贫农业戏。”马溪村产业扶贫初见成效,让百姓看到希望,也让工作队、村干部增强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坚定走山区发展式产业扶贫的路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马溪村的优势。只要挖掘、利用好山区优势,推动脱贫致富,昔日的穷山村定会变成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美丽山村。”站在新修的马溪桥上,邓宏国和胡文爱两位基层书记,正憧憬着马溪村的美好未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