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三招”激活软实力 “三变”成就硬产业
近些年来,汉寿县利用农业科技大县、强县的基础优势,坚持不懈采用“人才配置市场化、经费投入多元化、导向把标规范化”三大招式,激活农业科技实力,积聚现代化农业动能,推动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以杂交水稻为主体的优质稻米、以生态鳖为基本标志的特色水产、以龙阳土猪为主打产品的畜禽养殖、以玉臂藕为地标特色的绿色蔬菜、以枳壳为基本支撑的中草药栽培、以油茶、楠竹为主要亮点的经济果林开发等支柱产业,在龙阳大地蓬勃发展,2018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带动3.5万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人才配置市场化,带动产业模式由粗放经营型向现代复合型渐进。近些年,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契机,一方面走出产业发展人才定编定岗、僵化管理的俗套,全部按照产业市场需求,结合本人意愿,进行市场化配置,把有抱负、有才干的产业发展人才引导到经济发展主战场。一方面举全县之力,重点对围堤湖蔬菜标准示范园、西湖片优质稻米栽培标准区、大南湖“稻、鳖、鱼、蟹”立体种养示范区、华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龙阳土猪养殖加工标准化基地、龙潭桥石板滩枳壳、油茶种植开发引领带等进行升级改造、实施五年阶段性推进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全县22个乡镇(区、办)278个村(居)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制定、深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特”、“一户一门路”的产业发、脱贫攻坚战略工程,坚持全面科技对标,人才兴业,优胜劣汰,稳健打造产业发展众星捧月、星月同辉局面,有序、有力、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迅速、稳定脱贫。经过连续五年努力,县域内西湖片、中心片、山丘片三大片区共建起标准化产业园区45个,总面积达100万亩;树立起产业发展标准81个,年产值总额60多亿元。座落于酉港镇的太白湖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集莲、鳖、鱼、稻立体开发,饮食、旅游、休闲综合开发与一体,每年吸纳带动西湖片区1.2万名贫困人口从事种养、服务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资金投入多元化,推动产业运行方式从输血型向造血型嬗变。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强力整合财力资源,每年调度10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奖补,一方面广辟多元投入渠道,优化投入保障服务机制,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不断提供输入的新鲜血源,为产业造血奠定保障基础。一是强化政府监管,打造资金融入健康通道。金融管理部门贴心服务,强化产业投入监管,帮助经营实体把住投入关口,规避投入风险,确保投入零风险或低风险、高回报。二是搞好协调,敦促保险部门优化服务,放开经营。县委、县政府引导保险企业在对产业发展实行优惠倾斜,撑起保障大伞的同时,鼓励它们拓展经营方式,与一些大型产业经营实体合股联营,捆绑投入扶贫产业开发。近些年,商业保险部门每年投入产业发展2000万元左右,不仅有效补充了产业输血血源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从产业输血到造血的进程。
导向把标精准化,实现产业效益从即时性到可持续性跨越。汉寿曾是名噪全国的珍珠之乡、黑杨之乡。珍珠、黑杨、禽畜等产业一度风生水起,在给产业开发者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给汉寿水土资源带来毁灭性创伤。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适时精准导向把标,采取强督导、高奖补的超常举措,有序引导50多个污染型产业果断退出市场,涉及种养面积50多万余亩,发展绿色种养实体62个,实现当年退出当年发展入市创收,带动更多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汉寿县岩汪湖镇方嘴村村民曾洪毅原本是养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2年由全体合作社成员出资300多万元,筹建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养鸡场,营运5年后,2017年退出养鸡行业。退出时党委、政府引导他将原来规模达3万羽的蛋鸡养殖场改建成秀珍菇种植场。通过利旧改造,去年年初建成两栋共4000平米的工厂化出菇厂房和2000多平米的仓库,一整套食用菌生产流水线,2018年生产40万个菌包,年产量达500吨,产品畅销全省各市州,远销广东、海南等省区,年产值实现800万元,产值比养鸡翻了一番。合作社不仅使入股村民获得分红受益,平均每天吸纳40多名村民务工,为当地村民年增收80多万元,帮助4名残疾人、6个贫困户在基地就业,年工资人均在2万元以上,而且变废为宝,完全消化利用了棉籽壳、玉米芯、莲子壳等废弃物,产生大量优质农用有机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较好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