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一片有灵魂的乡土
(本报记者 刘凌)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在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多方支持下,通过“片区示范、百村创建、村村整治、全域推进”等建设路径,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大有作为。为如实反映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面貌大改观、农民生活大提质的生动实践,从11月25日开始,本报开辟“乡村振兴之美丽乡村看常德”专栏,推出5篇现场特写和1篇综述,旨在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加油鼓劲。
冬日的暖阳里,顺着蜿蜒伸展的柏油路行走在鼎城区草坪镇兴隆街村。抬眼,树影婆娑,花朵缤纷。四顾,房舍俨然,整洁美观。“天然草坪好放羊,枫林秋色映吉祥。蜿蜒惠渠绕夹溪,兴隆仙境赛苏杭……”81岁的张桃初捧着渔鼓站在村里的舞台上,歌颂着这片乡土的新貌。
村党总支书记易馥湘是草坪诗社的社长,这位63岁的村干部,见证着这里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这些外在的美,源于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来自草坪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做的种种努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乡村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草坪镇民间艺术团,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激起活力,37个艺术团、900多名从业人员、每年3000多万元的收入,让“民间歌舞”成为草坪镇的文化品牌和标志。在此基础上,草坪镇建诗社、办艺术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捧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等国字号名片,更是让“草坪文化现象”享誉全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群众性、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支撑、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草坪镇党委书记杨国军对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文化”的力量也在他的手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优势,自编自导了《新礼尚往来》《人间烟火》等小戏小品,弘扬新风正气;全镇10个村全部制定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镇政府为理事会成员发放聘书、胸牌,让他们“持证上岗”;放羊坪村、三角堆村、陡惠渠社区积极利用诗社收集整理家风家训,为近百个家庭制作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风家训牌匾和楹联,悬挂在大门外,成为引领地方风尚的一道道靓丽名片。
一片有灵魂的乡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群众自发建设家乡的热潮正在草坪镇涌动,农业大发展、农村大变样、农民大增收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这里徐徐铺开。
我们看见,村民们把鸡鸭圈养了起来,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草坪镇迎宾大道建设现场,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放羊坪村的村民们自发拆除了沿途45户的围墙,一条拥有机耕道和绿化隔离带的高标准道路呼之欲出。
我们发现,“乡贤”带着智慧和资金回来了,三角堆村的优秀儿女们,捐资修路,投资建设文化广场、旅游度假村,建立了火龙果、优质水稻、茶油3个产业基地,让这个省级贫困村完成了华丽转身。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从草坪镇副镇长黄裕媛口中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三角堆村的爱卫协会每个月25日检查卫生,六组的一对老两口已经古稀之年,有段时间老人家身体欠佳,总觉得自家的卫生有些“瑕疵”。放心不下的老两口,硬是拿起电话把在城里工作的女儿给叫了回来,赶在25日之前把房前屋后仔仔细细地打扫了一遍。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