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沙坪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瞥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俐
红砖灰瓦,竹林掩映,路边野花竞相开放,在重庆沙坪坝三河村网红打卡地“远山有窑”,点一壶清茶,观半面山景,偷得浮生半日闲。
不只这一处,以盐堰路为轴,三河村已经形成以线串点、以点扩面的产业布局。沿路而行,去萤火谷农场观赏萤火虫,到渡兰居体验原乡文化, 或者到“楠之林雪”农业生态园采摘有机草莓,皆是休闲旅游的上佳选择。
如今的三河村,篱笆藤蔓、陶罐竹墙、草丛流萤,步步是景。现代文创、生态产业、“三变”改革相得益彰,正在谱写三河村乡村振兴新篇章。
匠心独运,巧解人居环境难题
形塑好乡村风貌,是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要素之一。
土窑,对大多数市民来说,可能都只算得上儿时的记忆。但是三河村留下了重庆主城唯一一座土窑。
朴拙的陶罐花瓶看似随意摆放,其实充满艺术情趣。一盏茶烟,几窑炉火,半面山景,充满人间烟火气却又不失自然的纯粹。
10多年前,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水缸、酒缸、油罐、泡菜坛等的土窑曾风靡一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手工制作传统的龙窑风光不再。从一开始十几窑的热闹红火到后来零星两窑的苟延残喘,龙窑现在的主人,刘中华,看着它曾经的辉煌,唏嘘不已。
直到重庆大学的建筑师田琦的出现,这个摇摇欲坠的老窑厂,蝶变为一个集手工制作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娱乐平台——“远山有窑”,让这门传统的手艺在文化的包裹之下酝酿出更浓厚的芬芳。
田琦说,“远山有窑”并不是靠钱堆出来的,其设计改造采用的都是当地的乡土材料,比如旧瓦片、木梁、老木板等。而那些看似随意摆放的土陶品,反而为“远山有窑”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情调。
亲手烧制一个手工土陶,感受艺术的创作过程;点一杯香气浓郁的咖啡,静下心来听一听山间的虫鸣鸟叫……在远山有窑,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乡村气息。
“远山有窑”是丰文街道三河村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典型,不搞千篇一律地大拆大建,而是兼顾个性与特色的匠心独运。
三河村的巧招妙招频频:
——将人居环境整治与闲置农房相结合,帮扶“楠之林雪”改造三河茶社、猪圈书屋等一大批人居环境示范点。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或面对大学城的消费者的咖啡书屋等。
——将人居环境改造与绿化相结合,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为载体,完成盐堰路路边绿化工程、盐井沟绿化工程、茶美源茶山改造工程和公共区域绿化美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约6万平米。
从数据上看,三河村完成户厕改造76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新建垃圾收集库2座,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完成70户农村旧房改造和55户庭院绿化整治……这一个个项目与一串串数字背后,充分证明了三河村为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尽心尽力。
天人合一,兴业富民生活美
自然生态保护好,田园焕发出本身的活力,天人合一,才能展现乡村魅力,让农民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爸爸和爷爷在坝坝里讲一些乡村的事情,在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很多萤火虫,但是近20年来,我几乎是没有见过萤火虫了。“来自中国台湾的农业专家黄金生说,好的生态是做好农业的基础。萤火虫作为环境的指示生物,数量的多少,是当地环境的一个重要符号。
2017年黄金生来到三河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开始打造萤火谷农场。用活菌和益生菌衍生成的酵素,将残留在土壤中的毒素降解;用原始石头、木板等修建农场里的咖啡厅、萤火虫教室等建筑;用碎石板拼接林荫小道;用各式竹编做成路灯的灯罩……农场的所有设计都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暮色流转,星光烁烁,林间萤火点点。夜幕里,恬静和童趣在游荡,数万只萤火虫犹如精灵一般守护着这个童话森林。
同时,园区打造的蝴蝶乐园、昆虫花海、青蛙湿地等项目及常年开展的亲子研学、团建活动、生态农业耕作等也深受欢迎。2018年7月26日开园以来,园区共接待游客12万余人,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逐渐凸显。
今年以来,三河村以实施产业兴村为重点,以文创项目为发力点,联动一三产业,形成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业、文创产业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
不到一年的时间,村庄变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回乡了。
56岁的赖家伟就是返乡创业者之一。在政府补贴下,他将自己的房子翻新整改,搞成了“随缘农家庄”。“4月到10月是旺季,那段时间几乎天天爆满,一个月营业额有三四万左右。”赖家伟说,凭借靠近萤火谷的地理优势,他家的房间不愁没有人住。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特色,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众文化等元素,才能根牢魂定,孕育出村落的独特气质与性格。
“三变改革”,创新制度谋振兴
三河村变了!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1万元增长到42万元,农民从没有资产性收入,到人均从集体股份中分红500元。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扎实推进,给三河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一切都是源于‘三变’改革,”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党支部书记邱世明说,三河村有一半的地在山上,一半在山下。在“三变”改革之前,村里的土地,多数闲置。2017年底,村里被沙坪坝区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示范村,2018年初,又在区里和街道的指导下,启动了“三变”改革的试点。
首先,对集体资源、资产等进行清产核资:村和村民组的1038亩林地、30亩荒坡地,都折成资产,加上房屋等,三河村总共260万元的可经营性资产。
然后,根据村民共同协商制定的方案,进行确权确股:把可经营性资产,都确权到村民头上。并经全体村民协商决定,由股东组建起股份制的舜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经营。
由此,村民变股东:在完成第一阶段的确权确股、并组建起舜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后,三河村里引进天籁萤火谷、远山有窑、渡兰居、楠之林雪4个农旅融合项目。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村组集体以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和集体修建的产业道路、停车场、水塘等入股,与项目投资者一起,进行股份制经营。
两种收益方案保证股民和集体经济收入:资产类收益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按股民50%、村民小组20%、村集体30%的比例进行分配;资源类分红则以入股面积计算股份,设置了保底(山坡地每亩每年800元,山下好地每亩每年1500元)分红、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分红款是固定的,今后每年都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邱世明说。
三河村引进4个农旅融合产业项目后,全村农民的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和资源、国家投入项目等被激活,集体经济收入迅速增长。
三河村四大产业项目合作不是单一的资源资产入股模式,还向外拓展了合作、合资、合营等方式。一方面增加村社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民收入,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三变”改革过程中,三河村基本完成了从“输血式”收入增长方式向“造血式”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稳定释放改革红利,实现村社集体及村民收入在2018年基础上增加约40%,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60万元。
此外,三河村还对接农业专家走进村庄常态化开展培训,让村民掌握一些实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帮助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