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 来自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的报道
本报记者 徐志雄 通讯员 李宁
冬日清寒,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却处处呈现一派热热闹闹的繁忙景象。大锅灶火炖,农家土猪香。来自常德周边等地的游客通过“旅游扶贫、送客入村”活动,赏桃花源浪漫冬景,吃正宗农家美食,开开心心地提前品味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年味,让冬日的桃花源乡村旅游增添了几分鲜活的气息。
2018年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桃花源被列为全市乡村振兴“四大示范片区”之一,确定了汤家山村、桃花源村、黄土坡村和清江浦村等示范点。近年来,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党建根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汇聚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新动力,助推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产业强村,打造先锋队,让村民富起来
组织归园居农宅合作社和民宿客栈在线上开设业务运营端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策划“擂王争霸赛”“30万年薪聘请最美农夫农妇”等一批精彩的营销活动,树立桃花源“最美乡村”形象;成立了富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桃花蜜中蜂养殖合作社、小陶家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等17家专业合作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引进了山东寿春明义农业、长沙康养公司等一批涉农企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今年来,该区党委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打造了一支“基层党组织+合作社+企业+村民”的乡村产业发展先锋队,结合桃花源旅游开发,按照“核心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融入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理念,聘请专业设计机构,为4村高标准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共享经济、健康食品、康养康健为主要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发展方向。
仅上半年就新增民宿实体27家,新增汤家山村500亩皇菊和水果种植基地、桃花源村500亩油葵种植基地、黄土坡村500亩湘莲种植基地、白鳞洲村500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开发了四季采摘、乡村骑行、特色长桌宴等乡村旅游产品。今年以来,接待乡村旅游游客突破30万人次。全区650户贫困户100%参与旅游扶贫,1976名贫困人口中60%直接从事旅游业,贫困人口旅游从业人年均收入超过4000元。
坚持文化活村,激活内驱力,让民风淳起来
桃花源村复建了“乌头古村”牌楼;黄土坡村设计建设悟廉园、隐逸桥;汤家山村民居外墙绘制了文化墙30多处;归园居农宅合作社加强桃花源传统文化植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宿文化。
今年来,该区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文感人、以文育人,赋予了群众自信自豪,增强了群众文明素养,提升了群众认同感和凝聚力,激活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既弘扬了桃花源优质传统文化,又提升了旅游品质,构建了良性文化生态。
通过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及爱心积分超市全覆盖,设立了村级好故事专栏,组织了主题教育、道德讲堂、乡村夜话、公益劳动等活动,开展了文明家庭、十佳党员等评选活动,实现让文化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条条共同认可的约定,潜移默化改变着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品性,形成了崇德向上的集体风尚。
与此同时,各村组建了广场舞队、锣鼓队、舞狮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科技讲座、金秋助学、文艺三下乡等惠民活动有序推进。山水演艺公司将文化旅游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先后招聘贫困户100多名参加每晚的文艺演出,有效助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既陶冶了群众情操,又增强了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坚持生态兴村,秉守新理念,让环境美起来
桃花源镇因地制宜地建设村口小花园、水生植物园,成功创建全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桃仙岭街道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打造了白鳞洲世外小桃源、千亩湘莲等特色产业基地;汤家山村坚持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成功创建了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今年来,该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将环境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推进三大行动。以国家5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相关配套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持续推进农村花化美化绿化,让寻常的百姓家蜕变成美丽的风景线。
建立了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持续开展秸秆禁烧、烟花鞭炮禁燃等专项整治和“森林城市”创建。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改,全域推行畜禽禁养限养,疏浚了秦溪、故渊湖等水系,将三级河长体系覆盖到村,在各村建设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全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农村垃圾基本实现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依托村级爱卫协会开展卫生评比、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持机制,给800户农房“穿衣戴帽”,实施庭院美化1000余户、改水改厕800户,拆除违章建筑200余处,对旧房子、老院子因型赋意,保留乡愁乡韵。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