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实施“四变”举措 强化扶贫支撑
近些年,汉寿县紧盯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土地资源、人力、科技等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实施“四变”举措,推进扶贫产业效益、贫困人口生产技能、产业扶贫支撑功能同步提升。
一是园区示范引变,推进产业区域化发展。充分发挥围堤湖生态蔬菜种植标准园、华乐龙阳土猪健康养殖加工基地等标准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自然、人力、科技等资源要素优化整合,形成以中心片区为主的蔬菜产业中心、以平湖片区为主的鱼稻莲鳖种养互生高效产业带、以丘陵区为主的林果药材深度开发产业带、以319国道沿线为主的健康畜禽养殖带等“一心三带”大格局,拥有扶贫专业合作社385家、电商服务站32个、扶贫小店249家、市级龙头种养加工企业44家,做到乡乡有产业、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脱贫门道的均衡健康发展局面。
二是能人上阵带变,推动产业高效化发展。2014年以来,特别是去年,采取政策优惠、资金倾斜等举措,经济发展能人投身领办扶贫产业,尤其是在国家实施污染治理的关键窗口期,先后引导、鼓励县域内经济发展能人50余名,大胆对原有的珍珠吊养、欧美黑杨种植等粗放、污染型企业进行退出改造、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先后有56个污染型产业实体适时退出市场,涉及种养面积近100万亩,发展绿色、高效的复合型种养实体60多个,且基本实现当年退出,当年创收,带动更多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岩汪湖镇方嘴村村民曾洪毅,2012年筹资300多万元建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养鸡场,营运5年后,退出养鸡行业。退出后设备闲置,资源面临浪费危险,曾洪毅也一度精神萎靡不振。近两年,县扶贫办、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联合上门做工作,引导、帮助他强忍阵痛,克服资金筹措、土地流转等困难,并与有关部门协调,在税费缴纳上给予适当优惠,使他鼓起勇气将原来规模达3万羽的蛋鸡养殖场改建为秀珍菇种植场,通过利旧改造,去年年初建成两栋共4000平米的工厂化出菇厂房和2000多平米的仓库,一整套食用菌生产流水线,2018.2019年,连续分别生产40多万个菌包,年产量达到500吨,产品畅销全省、各市州,远销广东、海南等省区,年产值实现800多万元,比养鸡翻了一番。合作社不仅使入股村民获得分红,还平均每天吸纳40多名村民务工,为当地村民增收80多万元,帮助4名残疾人、6名贫困户在基地稳定就业,年工资人均2万元以上。
三是科技服务帮变,推进产业标准化发展。整合本地近100名农业科技人员,引进省内外专家、教授近20名,成立教授、博士工作站,长期对扶贫产业进行优化、优质、对点跟踪(即:“两优一对一跟”)全程服务。特别是去年,强力推行贫困人口技能培训责任制,为贫困人口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受众1.8万人次,既加快了贫困人口由“劳力型”向“劳技型”的转变,也有效推进了扶贫产业高端化发展。目前我县扶贫产业进一步趋向多元复合、种养互生、链式经营的现代化新生态,并先后创造出“龙阳土猪”、“围堤蔬菜”、“汉寿中华鳖”、“西湖玉臂藕”等近10个国家级地标性质量品牌。
四是政策激励促变,推进产业规范化发展。先后出台了扶贫产业规范化发展、税费减免、科技定责挂钩、重点多维保护等有关规定和实施办法,为扶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全县先后在平湖区乡镇立起优质水稻栽培、特色水产养殖、优质莲藕栽培等三大产业支柱,产业基地扩展到120余万亩,覆盖贫困人口3万多人。在山丘区先后立起优质林竹种植、中草药栽培、畜禽繁养等三大产业支柱,产业基地达到100万亩以上,覆盖贫困人口1.8万人以上。在中心片区乡镇先后立起特色蔬菜栽培经营、龙阳土猪养殖加工、名优水产养殖加工经营等三大支柱产业,产业基地达100万亩左右,覆盖贫困人口近3万人。(作者单位为汉寿县扶贫办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