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铿锵高奏振兴曲
农,天下之大业也!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
地处常德市中心城区,武陵区的行政区划中乡镇仅占3/14。如何更大程度地激活这3/14,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农村成为融城的“大花园”、出城的“目的地”?
带着课题,肩负重任,今年来,武陵区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围绕市委、区委农业“增量、增产、增收”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乡村产业以服务为主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高位推动、全域推进;坚持创建引领,强监管、严检测,确保出园农产品质量安全;聚力打造示范片区、强力推进省市区美丽乡村示范村“三级联创”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以科学的决策、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奋力书写了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的“三农”新篇章。
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武陵区实现农业增加值4.5亿元,增速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70元,增速11.6%。
端牢饭碗 绿色安全
实现农产品供给和现代农业相统一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农业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给。
立足区情,武陵区粮食种植面积较小,但哪怕抛荒一分田也是资源的浪费、国家的损失。如何藏粮于技,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产能?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给出了答案:2021年,全区实际完成粮食种植总面积6万亩,其中早稻面积1.5万亩,完成粮食总产量2.88万吨,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粮食面积和产量的考核任务。
芦荻山乡是武陵区的种粮大乡,全乡种植水稻面积12000余亩。近年来,该乡从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基础版”,到升级为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区委书记、区长、区委副书记及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更是分别在该乡李白溪村、台家铺村、蓼子坪村和社木铺村建立了2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示范片,充分发挥示范片带动作用。社木铺村许金兰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在该村承包了10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她表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现在农村老年人比较多,大户把耕地尽量流转过来,通过集中育秧抛秧、数据监测、智能化田间管理、生态种养等一系列科技方法,可以大大地节本增效。加上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各种补贴到位也及时,种地还是有奔头的。
武陵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益平告诉记者,近3年来,全区累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305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9000亩,其中今年选址芦荻山乡李白溪村、张家堰村和丹洲乡楠木村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底可以完成主体工程施工,预计明年春耕时可验收使用。
除了保障粮食种植,武陵区还在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做足文章。
11月17日,农技专家来到丹洲乡太平村,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知识,重点建议果农们多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不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尽量使用物理方法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绿色品质。除了送技下乡,武陵区农业农村局还定期把各乡镇、各农业合作社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种养大户组织起来,针对性培训。目前,武陵区已指导9个涉农乡镇(街道)开展农安监管站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和巩固追溯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身份证”二维码赋码标识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1年全区97家主体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注册,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两品一标”企业全部入驻国家平台和省级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此外,武陵区的绿色食品认证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昌龙果业、久丰农业、阳光雨露3家企业共计7个农产品成功申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另有寰沃农业的3个产品申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目前已通过资料审查和现场检查。
今年,武陵区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创建为标准,对标各项考核抓安全区创建工作,加大蔬菜、水果快速检测及定量检测,排查风险隐患,确保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同时深入专项治理,突出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晓率。截至2021年10月,全区共开展蔬菜、水果快速检测1797余批次,委托定量检测300余批次,水稻重金属镉委托检测20批次,合格率均为100%。
分片布局 提质增效
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12月初,岁末的乡村却依旧充满活力。记者走在芦荻山乡天景花池产业示范片内,干净笔直的水泥村道、农户屋前橙黄的橘子柚子树、田园综合体里成片的花木、美丽屋场和庭院墙上的乡风文明宣传画,各种色彩在暖阳晴空下闪光。这里,千亩湘西北康养文化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将打造为全国康养农业综合体的创新标杆和运营模板;千亩羊肚菌产业园已建成生产车间和物资配送中心,正全力建设羊肚菌特色小镇;还有刚刚开业的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车水马龙、忙而不乱,这个目标辐射整个湘西北的综合性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和现代化物流枢纽中心势必推动整个产业示范片融合发展更上一层楼。
东部乡村一片欣欣向荣,西部也在酝酿一场产业发展带来的乡村巨变。丹溪路竣工通车伊始,武陵区委、区政府就看好了这条北通常张高速、黔张常高铁,南连沅水四桥,通达桃花源机场,接脉常吉高速的黄金道路,提出打造“金丹银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丹溪路两厢各自延伸500米范围内,盯紧“休闲、高效、现代”布局,覆盖丹洲乡、河洑镇、芙蓉街道3个乡镇街道,将沿线的种养、康养、研学、电商、乡村旅游、农产品物流等产业串珠成链,带动区域内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引进的嘉茂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一期建设已全面完工,园区建成了40个有机蔬菜大棚,使用面积逾130余亩,120亩的原葡萄园板块已进行品种改良,60亩鱼塘集养殖常规鱼与观赏鱼于一体,家禽养殖近500只,是周末城市近郊休闲游的好去处;中润生态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新型果木、苗木、花卉生产培育示范基地,一期苗木种植和有机蔬菜基地已基本完成,二期初具规模;寰沃农业的黄桃示范基地今年新增1000亩,并且建成了专家合作站和物资服务中心,以合作示范模式带动村集体发展;石贵林项目的涵管埋建和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据介绍,整个产业园内现有签约项目10个,已投入实施的有8个,规划总投资超20亿元,正在积极申报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在2025年让“金丹银河”照进现实。
在高质量分片布局的同时,武陵区也高度重视现有业态升级,持续从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加快新型主体培育两方面共同发力。
湖南宏力德成纺织有限公司是武陵区2008年招商引进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年产棉纱10000吨以上。为了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今年来,区农业农村局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进行技扩改,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国内竹节纱生产的大型企业之一。而以常德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3家龙头企业,通过推广“党建+两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4+”农业产业化联盟体,吸收农民合作社36个、农户1100多户、就近务工人员1400多名。去年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
据介绍,农产品加工业是武陵区农业主导产业,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为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竞争优势,今年在武陵区农业农村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区新申报1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宗志农业蔬菜产业园,新申报市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企业3家;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贷款贴息补贴总额达250万元,争取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建设项目资金补贴577万元。另一方面,武陵区还完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扶持机制,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不断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家庭农场66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7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星创天地各1家。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产品加工收入预估32.5亿元,同比增长5%;休闲农业预估接待220万人次,同比增长8%,营业收入预估2.8亿元,同比增长9%。接下来,武陵区将继续谋划出台农业产业化扶持奖励办法,力争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品牌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创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武陵农业品牌,同时高标准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发展,让武陵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充满活力。
以人为本 创新治理
宜居乡村美不胜收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
虽是大雪节气,但坐在河洑镇南湖社区喻志英家的庭院里,晒着太阳赏花观鱼,菜地里长势喜人的蔬菜绿油油的,自家吃不完还能送给周边的老人,日子过得非常惬意。其实她家这个小院子原本是一片低洼的荒地,每逢大雨就会被水淹,出门极为不便。在响应河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后,喻志英出钱出力将荒地挖成一个水塘,周边开垦出菜地,种上了桃花和山茶花,庭院变成了小花园。
喻志英家不是个例。近几年来,在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垃圾治理、全域实现“三清一改”“三面五清”的基础上,武陵区开展“庭院整治、幸福屋场建设、样板道路建设、样板沟渠建设、‘空心房’整治、土地抛荒整治”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一整套“组合拳”下来,绿野成顷、屋舍俨然、清流环绕的美丽乡村,已是武陵乡村的寻常风景。
过去,很多人印象中的农村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近年来,武陵区从健全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机制入手,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区域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分级负责、区环卫集中转运处理的分类处置模式,认真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为确保工作更好地落实落细,武陵区将原区环卫处郊区清扫保洁人员、财、物全部下放到乡镇管理,按照100户配备一名农村清扫保洁人员的标准充实保洁队伍,区级财政每年安排农村清扫人员运行保障经费880万元,聘请农村清扫保洁人员291名。截至今年11月,全区累计建成垃圾中转站11座,日清运垃圾量约72.8吨,生活垃圾清运全覆盖,垃圾清运达到日产日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同时,作为全省一类改厕区县,武陵区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在全区14662座农村户厕中以三格式化粪池形式开展厕所革命及粪污治理,整村推进,全域推进,截至2021年8月底已全面完成,实现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整治村庄环境,也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武陵区在完成就学、就医等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种类补缺的基础上,不断扩面提质。开展道路建设,对25户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沥青路),对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开展乡村绿化,通过开展义务植树、营造林任务及绿色庭院工作,各乡镇村庄绿化覆盖率均已达到30%以上,绿色村庄达标率在70%以上。开展美丽乡村三级联创,制定了《武陵区美丽乡村示范村“三级联创”工作方案》,目前共有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7个、省级新农村示范建设村1个。
乡村之美更在“内外兼修”。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人公,引导帮助村民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新格局,才是实现常态、长效的治本之策。经过几年的探索升级,武陵区2乡1镇的各村、社区都制定执行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多个志愿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芦荻山乡“公益存折”、河洑镇“一户一档”、丹洲乡“互联网+评比”等创新治理模式也成为了武陵村民自治的品牌。
环境美化了,乡风文明了,唤起了乡愁,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武陵区发挥地处城市周边、游客进出便捷的优势,以农庄观光为主,开发不同的游乐产品,形成多个游玩体系,用吃、住、玩等产品链的形式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同时也解决了村民就近务工的需求。“每年瓜果成熟的季节,我都会约上亲朋好友,自驾到丹洲、河洑、芦荻山的一些农场、基地采摘水果蔬菜。超市虽然什么都有,但是采摘的乐趣却在田间地头。一家人一起去采摘新鲜的草莓、葡萄、绿色蔬菜等,然后坐在草地上一边分享美食一边聊天,真是一种享受,心情也特别舒畅。”市民孙先生说。目前,武陵区已经形成了芦荻山乡以天景花池田园综合体为代表、河洑镇以昌龙合作社为标杆、丹洲乡以丹洲大草原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种植、采摘、餐饮、游玩一条龙的多个综合体,成为武陵村民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下阶段,武陵区农业农村局将持续抓好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等,积极推动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乡村融入城市肌理,让农村和城市有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