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续 商溪日新
——石门磨市商溪河片区红色引领乡村振兴建设探访
商溪流域青山绿水,景色宜人。
“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
从磨市镇境内的S303线驶入新修的柳官线,橘花清香沁鼻,两旁青山如黛,商溪河便从远山之间奔腾而来。
这条发源自磨市镇西端向阳洞的小溪流,蜿蜒23公里,于磨市街口码头汇入澧水一级支流——渫水。在中华大地的百川千流中,它原本如毛细血管般微小,泯然于众,但因与近代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血脉相连,而成为这片红色老区的精神脐带与图腾。
4月下旬,记者一行用3天时间溯溪而上,探访黄龙岗、王官桥、岩板滩、南岳寺4个村(社区),追寻革命先贤光辉足迹,领悟商溪儿女家国情怀,感受“红色之河”历史律动,聆听乡村振兴时代乐章。
商溪之秀 不止于景
商溪河流域面积97.3平方公里。
这里天然秀美,向阳瀑布、独岩晴雪、五峰插天、荣寺晓钟、三星伴月、寺僧梦蛟、雨坛卧云、百花满峪等“商溪八景”,交错镶嵌在万绿丛中,声名远播。
这里物产富饶,竹、木、茶叶等山货土产漫山遍野,地下煤、硫铁矿、石灰石等矿藏数不胜数。
早在宋朝时期,各路商贾云集溪畔,因交通便利、物阜民丰,久享“有钱难买商溪水,无酒常醺南岳风”之盛誉。
100多年前,同年出生、同饮此水的3位青年——王尔琢、陈振亚、郑洞国,便是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救国图存的革命之路。
从柳官线转入官石路,来到毛主席亲家陈振亚的故居。位于黄龙岗村的这栋老旧土家木屋与周围小楼形成无声对照。堂屋门额上方,是毛岸青夫人邵华将军为生父题写的“陈振亚烈士旧居”几个鎏金大字。
攀山越水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陈振亚曾任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高级干部,左腿因战斗受重伤而截肢,伤后回乡坚持地下斗争。1936年7月,陈振亚卖掉家人棺木,筹得30块光洋作盘缠,历尽艰辛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1941年6月,他在新疆被反动军阀暗杀。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王尔琢,诞生于王官桥村。
进入王尔琢故居的路口旁,刚完工的《托孤书》壁刻赫然入目,殷殷嘱托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感人至深。新铺设的沥青路上,王尔琢红色革命故事文化墙等正加紧施工。道路尽头,大山之脚,黄墙青瓦的四合小院,便是改建于2018年的王尔琢烈士故居。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1928年8月,王尔琢牺牲在叛徒枪下时年仅25岁,被安葬在江西崇义思顺墟。
因痛惜亲密战友,毛主席亲自起草、陈毅手书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离开王尔琢烈士故居,行进不到2公里就是岩板滩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山带着我们穿过村道小路、田埂水沟,来到一栋残破的木屋前,这是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前集结的指挥所。
68岁的郑双敦介绍说,木屋是祖上太公所建。听父辈们讲,1935年,任弼时、贺龙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曾在此休整扩红,不久便开启了气壮山河的长征。
紧邻岩板滩社区的南岳寺村,是抗日名将郑洞国出生地。晚年,郑洞国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
“郑公一生情系家乡、重教兴学,洞国学校可能是常德山区条件最好的学校了。”采访中,几位郑氏后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口中“最好的学校”,1965年始建于郑洞国故居地,2013年更名为石门县洞国学校。半个多世纪来,一批又一批商溪学子秉承“洞知天下、修身报国”的校训,从这里走出大山,追寻人生梦想。现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的郑家概中将即是其中代表。
商溪之魂 沁润人心
斯人已逝,风骨永存。
关于商溪河流域深厚的红色文化,市委党研室主任郑文廷有深入研究和思考:
红军早期高级将领王尔琢“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为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献出宝贵生命。他的身上,体现着“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井冈山精神。
革命烈士陈振亚为了革命理想,以惊人勇气和毅力完成了“一个人的长征”。他的身上,展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抗日战争年代,商溪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前线,抗日名将郑洞国率部远征印缅,战功卓著。他们身上,体现出“英勇顽强、爱国御侮”的抗战精神。
商溪,位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也是贺龙率领的红四军进击常德澧水流域的第一站。商溪人民在长达8年时间里,为红军输送了大量兵员和军需给养,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流血牺牲,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103名,这无不彰显了商溪人民“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正是这一批批胸怀家国的商溪儿女,用血肉构筑起了商溪河流域的精神之魂,如一股涓涓细流沁润心田,成为后人砥砺奋进的动力之源。
8年前,王官桥村的共产党员王军军从广州返乡,带领乡亲种茶脱贫。从茶叶“小白”干起,到投资建厂、成立专业合作社,再到如今注册品牌,他历经困难,短短几年头发都白了一半。经过反复考量,他决定将茶叶品牌注册为“琢乡红”。
王国清是岩板滩社区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石门清顺家庭农场的“农场主”。10多年前,他拿着早期跑客运淘得的第一桶金,在家乡陆续做起了脐橙、玉米、水稻、蔬菜、养殖等项目。头几年,钱全赔了进去,一度资金断流。“认准了的事就要咬牙干,我们商溪人就是有一种不服输、不畏难、敢担当的精神。”他说。
记者到访次日,正遇上黄龙岗村陈振亚故居周边三栋民房拆迁倒房。
在农村,拆房搬家可不是小事。镇党委书记杨年国说,三户人家最后都很支持烈士故居改造工作。从接到消息到搬家倒房,只用了20多天。
这20多天内,78岁的陈世谟经历了惊喜、激动、忙碌、不舍、欣慰……他是陈振亚的堂侄,曾出生、成长在故居里。
“听到这个消息,我太高兴了!作为烈士亲属,我支持配合拆迁工作是应该的。”与记者交谈时,陈世谟不禁热泪盈眶,“故居升级改造有传承历史的作用,对下一代是一种爱国教育。我特别盼望早日完成,也期待毛新宇夫妇再来他们的外公故居看一看。”
到访第三日的清晨,一块刻有“王尔琢故居”的大理石碑在路边竖立。大理石的捐赠者是岩板滩社区居民郑朝辉。这一颇具仪式性的场景,被记者拍摄下来,发给了身在桑植的郑朝辉。他回复道:“作为先烈的后人,终于有机会给家乡做了一点事。”
在洞国学校,校本教材《革命老区 将军故里》是每个学生的必读书。这里的娃娃从小就要知道“洞知天下、修身报国”的校训为何意,又缘何来。
商溪之兴 吾辈之任
时代更迭,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与使命。
百年之前,以“商溪三杰”为代表的商溪青年,追求的是如何在风雨如晦的时局中,寻求救国图存之路。
百年之后,商溪人民思索的是如何在“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中,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行走商溪,河岸“弘扬革命先烈精神,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的大幅标语振奋人心,沿线乡村环境整洁优美,高标准农田一马平川。
在商溪河片区,像王国清、王军军一样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乡贤不断涌现,像清顺家庭农场一样的特色产业层出不穷。黄龙岗村的“八月炸”种植专业合作社、见宪棉鞋厂,王官桥村的丰湘茶业专业合作社、岩蛙养殖基地、郑胖子生猪养殖厂,南岳寺村的月岭君山金银花、龙溪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格局初步形成。
绿色是希望,红色是底蕴。沉寂多年后,商溪河片区终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十分关心革命老区发展,特别注重红色基因传承。2021年12月7日,受市委书记曹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委托,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陈华专程前往烈士故居瞻仰、调研。
次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烈士故居保护与利用升级改造等新情况的专题汇报,决定由市委统筹调度指挥,并安排专门经费,加大烈士故居保护力度,进一步挖掘历史素材,讲好先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好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2年1月,王尔琢烈士故居、陈振亚烈士故居被省政府列为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月,常德市委、市政府下文明确,将磨市镇的王官桥、黄龙岗、南岳寺列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连接三村的4.4公里官石路沿线整体纳入,两座烈士故居,红二、红六军团集结地等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片规划建设。
石门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以红色文旅产业为主导,初步以“商溪·红谷”红色文旅项目为载体,将磨市镇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石门县全域旅游新名片。
“商溪河片区开发打造的规格越来越高。等红色文化广场、革命事迹陈列馆、烈士故居升级、商溪土家族风情老街……一系列规划照进现实,这里未来可期!”杨年国憧憬道。
红色,是推动商溪振兴的核心;教育,是保障商溪振兴的储备。
在洞国学校,我们看到了山区教育的希望。
洞国学校前身是南岳中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宿舍都是木板房,窗户是油布糊的。晚自习时,学生们会把煤油灌进空墨水瓶,把从家里带的棉花搓成灯芯,自制煤油灯夜读。”校长郑玉才回忆道。
郑洞国长孙、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牢记祖父遗愿,于2008年倡议建立了郑洞国教育基金会。自当年起,郑洞国教育基金会每年出资20万元,奖励石门一中、洞国学校等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
在郑洞国教育基金会和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洞国学校于2020年启动改扩建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洞国学校和长沙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结对,除了定期培训教师,还着力打造“智慧校园”,让山里娃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商溪不语,青山不老,精神永续。
如今的商溪河畔,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只有潺潺河水日夜奔流,只有商溪儿女自强不息。
那些走出大山、走进历史大幕的身影,已然远去,却又仿佛从未离开。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