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农民诗社诵出乡村新风尚
“暑气迟消又立秋,蝉鸣老柳唱高楼。池中莲藕芬芳远,树下玩童趣味悠。红艳艳,绿油油。蓝天热浪促丰收。炎炎夏日终归去,阵阵清风入主流。”......8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汉寿县沧港镇军刘村,一群农民诗人聚集在一起,品茶吟诗,一派闲情逸致的景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农民与阳春白雪的诗歌不大沾边。不过,军刘村的农民诗社却办得红红火火。村民们晨耕暮读、吟诗作赋,以乡村诗词之清爽,兴乡村文明之新风。
是什么引发了一群农民的诗瘾呢?
事情从2012年说起。彼时,村民们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大家闲下来不是打牌,就是凑在一起喝酒闲扯。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退休教师、县诗词学会、屈原学会原会长侯文汉在村里发起成立了诗词小组。
每年,诗词小组都会将大家创作的诗词筛选、整理,出一本诗刊。
按照约定,每月10日,侯文汉为大家集中上诗词写作课,课后布置“家庭作业”,25日再一起评诗、讲诗。一开始,一部分人带着新奇来凑个热闹,没想到渐渐引发了他们的诗瘾。大家学诗、写诗的兴致高涨,诗词小组队伍越来越庞大,诗社名气也越来越大,还吸引了周边村落诗词爱好者参加。一些平时在田间耕作的农民,闲暇时经常聚在一起,吟诗诵词,描绘农村的美好生活,好不快活。
2016年,侯文汉患病,接力棒交到了同村的侯中明手中。侯中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平日里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有一定的写诗基础。当选为“老师”后,他对诗词方面的研究就更投入了,参加各种诗词培训班,加入多个诗词协会,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每月一次诗词辅导课、一次诗词评审会,一年出一本诗集,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从未间断。
闲来无事,侯中明在家中进行诗词创作。
“你说一个农民刚开始会写什么诗,能有现在的成绩,那还真是不容易。”回想起刚开始学写诗,83岁的侯德怀坦言“摸风不到”。刚开始加入诗词小组的成员中,大多只有小学文化,学诗写诗显然是吃力的。尽管如此,老师坚持教,学生坚持学,一晃就是10年。
10年来,农民诗友不断增加,诗社现有骨干近40人,诗词写作水平也大幅提高,已出版《军刘诗词》期刊10期,刊载诗词2100多首,拓刻诗墙诗碑118块,书写诗词挂轴120幅。村民罗廷知、侯德怀等人在各类诗词赛事中多次获奖。诗集《神州行吟》获丁玲文学奖。2017年6月22日,军刘村摘得常德市诗词学会颁发的“诗词之村”第一块牌匾。
村民们创作的诗歌被搬到了墙上,成为了军刘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潜移默化易风俗。诗词小组诗词内容涵盖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传承屈原文化、民风民俗等,展现新农村新貌,倡导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写诗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带给村民的还有文明风尚的改变。如今,军刘村里感受最直观的是打麻将的人大大减少,读书写诗的人反而明显多起来。不仅如此,诗词文化还引发了蝴蝶效应,村里的广场舞队、腰鼓队、合唱队等各类文艺活动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村民们越来越热衷的是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邻里之间交流多了、矛盾少了。阡陌成大道,稻甜荷花香,人勤产业兴,诗词传文明,成了现今军刘村的真实写照。
“彩蝶翩翩戏碧波,身姿娇美舞婆娑。灯似繁星别样多,村前照耀胜银河。”2020年,军刘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时,曾有村民有感而发写下诗句,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活在的这片土地的自豪。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