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沃土生金惠万家——石门县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石门县依托特色产业,以庭院为载体,不断在摸索和实践发展庭院经济助民增收,美化了乡村环境,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一、坚持政府主导,小庭院融入大产业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将庭院小经济融入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一是厚植产业优势,石门县委、县政府坚持“做活山地文章、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决策,经过“五十年育一果”“四十年谋一叶”“三十年专注土鸡散养”,一以贯之的兴产业,构建了“一果两叶”为主导、特色种养相结合的产业格局,柑橘、茶叶、蔬菜、烤烟、土鸡、生猪、中蜂等7大特色产业成为发展庭院经济的主推品种。二是精准选择品种,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思路,加强庭院经济与现有的村级主导产业有机结合,以乡镇、村居为单位,选择1-2个主要品种发展庭院经济,截止目前,全县除15个城市社区外,316个村都围绕1个以上主要品种发展庭院经济,柑橘种植专业村150个,茶叶种植专业村117个,土鸡养殖专业村164个。三是落实扶持政策。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百姓增收的一条主要增收渠道,把庭院经济项目按程序纳入到涉农整合资金项目库,重点予以保障。每年为每个村居安排3-15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用于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相关的产业。充分挥小额信贷扶持政策作用,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庭院经济,全县累计发放小额信贷5亿元,惠及脱贫户1.1万户。
二、坚持农民主体,小庭院创造大作为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庭院经济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将庭院变“花园”,变“增收园”。一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空心房、治破旧、治陋习“六治”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造幸福屋场535个、美丽庭院1.5万余户,完成农村改厕4.5万户,大力建设农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七张网”,提升乡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五化”水平。二是推进差异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变庭院发展特色养殖、家庭文旅、手工作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微”庭院经济模式,即庭院+微种养、庭院+微农旅、庭院+微工贸。比如东山峰管理区等充分利用高海拔差发展“避暑经济”,农户将庭院改造成民宿,每月收入可达万元;白云山林场打造出了“茶旅融合”;夹山镇陶家岗屋场开发国学亲子园、葡萄采摘园、蔬菜种植园等,以屋场为单元发展加大版的“庭院经济”实现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罗坪乡100%的行政村产茶、95%的村民种茶,人均达到1.5亩茶园,茶叶加工作坊41家实现了茶叶兴乡、茶叶富民。截止目前,全县23730户脱贫户、监测户中有19739户通过“三微”庭院经济实现节支增收,其中,微种养19379户,微农旅2638,微工贸1435户。三是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品种不断改良,比如柑橘产业,衍生了维新镇脐橙、皂市镇夏橙、所街乡冰糖橙等。品质不断提升,如茶叶产业,有机茶转换率不断提高,石门县荣获“湖南有机茶之乡”。领域不断拓展,利用庭院发展茶叶加工、食品加工等加工业;
三、坚持市场主推,小庭院撬动大经济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和知名度,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庭院经济产品,稳定销路,长期增收。一是打造品牌,迎合市场。通过“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请喝一碗石门茶”茶文化活动,精心包装“石门柑橘”、“石门银峰”品牌。“石门柑橘”“石门银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门马头山羊”“石门土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龙头带动,稳定市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农业小生产变成了社会化大活动,单家独户提篮小卖变成了集团式营销,有效降低了庭院经济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比如本土上市企业湘佳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685户脱贫户散养石门土鸡,养殖基地建到村,养殖订单签到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养殖标准,统一收购销售,脱贫户年养殖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78家,家庭农场1456个,59170名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占全县脱贫人口总数的81.9%。三是多元销售,拓宽市场。充分发挥后盾单位、合作社、龙头企业、经纪人、能人大户等作用,实现多元化产销对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种养、加工、销售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全县在乡、村设立电商服务网点285个。开展自我推销、定制服务、“微心愿”活动等,全县每年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结对帮扶责任人为帮扶对象代言帮销、驻村工作队和后盾单位帮助点村销售庭院经济产品金额达到5000余万元,提高了庭院经济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