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科学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粮食生产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害暴发为害严重,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在主产区呈加重扩散趋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2023—2024年度小麦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效果,减轻病虫害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我国小麦不同种植区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为害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健康栽培、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
二、防控对象
根据各小麦产区近年来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明确各个地区主要防控对象和兼治对象。
黄淮海麦区:以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顾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粘虫等病虫害。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主,兼顾黑穗病、黄花叶病、黄矮病、麦蜘蛛等病虫害,注意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
西南麦区:以条锈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赤霉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关注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的潜在风险。
西北麦区:以条锈病、茎基腐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新疆麦区关注雪霉叶枯病、小麦负泥虫。
华北及东北麦区:以白粉病、茎基腐病、纹枯病、黑穗病、麦蚜和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全蚀病、根腐病、粘虫、地下害虫和麦蜘蛛。
三、防控技术
(一)黄淮海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性小麦品种,降低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实施种子药剂处理,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选择合适的高效种衣剂或拌种药剂。针对小麦纹枯病等苗期病害,选择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嘧菌酯、氟唑环菌胺、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成分的种子处理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防治茎基腐病可参照《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推荐用药进行包衣拌种;全蚀病发生区,采用硅噻菌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孢囊线虫病可采用阿维菌素进行种子处理;根腐病选择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小麦黄矮病发生区,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根腐病、孢囊线虫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播种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
2.小麦出苗—越冬期
切实做好麦蚜、麦蜘蛛、锈病、茎基腐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等病虫的发生动态监测,在病虫害发生趋重时对早发田块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进行防治。
3.小麦返青—拔节期
重点开展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及早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氰烯·己唑醇及三唑类杀菌剂等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根据病情连喷2—3次。小麦茎基腐病病株率5%时,选用对路药剂的单剂及其复配剂进行防治,药剂品种详见《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麦蜘蛛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返青后地下害虫出现连片危害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配成毒土撒施。
4.小麦抽穗—扬花期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开展达标防治,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实施“一喷多防”。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及时、全面开展赤霉病预防工作,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叶菌唑、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开展防治。施药后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三唑类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若病情重,持续时间长,间隔7—15天可再施用1次。
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复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进行喷雾防治,并可兼治麦蚜、粘虫等害虫。麦蜘蛛平均33cm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麦蜘蛛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喷雾防治。此期,应尽量使用选择性或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与剂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注意改进施药方法,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
5.小麦灌浆期
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为害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新烟碱类药剂喷雾防治,或用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当田间粘虫发生时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或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兼治棉铃虫。灌浆期实行“一喷三防”,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结合小麦长势,合理使用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
(二)长江中下游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大力推行种子处理。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等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在地下害虫和苗期麦蚜常发区,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等杀虫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坚持适期适量播种,控制小麦田间群体密度。此外,基肥适当增施钾、磷肥,提高小麦抗性。
2.小麦出苗—越冬期
重点监测麦蜘蛛和纹枯病,当平均33cm单行麦蜘蛛达200头时,可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要及时清沟理墒、防除田间杂草,减轻纹枯病等病害发生。鄂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冬或冬繁麦区,重点监控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情况,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m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重点监测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和麦蜘蛛的发生。田间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应尽早使用井冈霉素、戊唑醇、噻呋酰胺、丙环唑等药剂,对准小麦茎基部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3月下旬至4月下旬,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控制病害扩展,药剂品种可选用三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另外,当平均33cm单行麦蜘蛛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4.小麦抽穗期—扬花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应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加强水肥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畅,降低田间湿度。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及时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及扬花初期遇雨地区,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剂,用足药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持续阴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确保控制流行;开展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监测工作,科学指导农民合理用药。防治赤霉病时兼治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当百株麦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施用。
(三)西南麦区
1.小麦播种期
秋播阶段病虫防控重点做好抗病品种布局、种子处理和健康栽培工作,播前及时清除田间自生麦苗、杂草等,有效降低小麦条锈病初始菌源量。提倡小麦与蚕豆、豌豆等其他豆科作物按1∶1比例间作套种,发挥生态控病作用;在条锈病冬繁区尽量选用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并在秋播时采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兼治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
2.小麦出苗—越冬期
有针对性做好麦田病虫害越冬基数的普查及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工作。秋冬季系统监测条锈病发生发展动态,采取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田间单片病叶,对发病点2m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对20m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及时封锁发病中心。
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小麦春季主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等病虫害的系统调查、普查及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以及发生程度进行准确预报,在监测到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春季对小麦条锈病冬繁区的早发病田,及时监测田间病害,发现单片病叶,对其10m直径进行喷药防治,控制春季小麦条锈病菌源的扩散蔓延。3—4月下旬,根据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50m直径区域麦田喷施药剂;当监测到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0.5—1%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左右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工作,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嘧啶核甘类抗菌素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
4.小麦孕穗期—灌浆阶段
对于田间混合发生的病虫害: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等,实施“一喷三防”措施,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种类选择所用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的类型,进行合理配比与施治。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0.5—1%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等持续2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应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力度,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采取主动施药措施对小麦扬花期的赤霉病进行预防。针对高感品种,尽量在破口抽穗期前进行施药预防,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嘧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用量及浓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推荐剂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若近5—7天内有大范围降雨或雾露,应继续进行二次药物防治。若当地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
小麦孕穗期,当平均33cm单行有麦蜘蛛200头或每株有6头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喷雾防治。在小麦灌浆初期,发现每茎有麦蚜5头或田间蚜株率20%时,可用吡虫啉、抗蚜威、溴氰菊酯喷雾或使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喷药5—7天后检查防治效果,如发现还有较多麦蚜,应再防治一次。旱地小麦灌浆阶段易遭遇条锈病、白粉病、麦蚜等多种病虫危害,以及脱肥、高温天气等不良影响,在4月上中旬进行“一喷三防”,对相关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
(四)西北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因地制宜进行小麦抗(耐)病品种的推广种植,做好当地小麦抗病品种布局工作,控制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对条锈菌菌源基地的甘肃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地区的不同海拔地区,推广种植不同抗病基因的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注意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丧失问题。在菌源越夏期,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铲除田间自生麦苗、田块附近10m范围内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小檗要及时铲除清理,消灭其可能的繁殖变异区。在小麦与玉米轮作且已实施秸秆还田的田块,推广精细整地措施,清除地表残留玉米秸秆,减少赤霉菌病原菌的繁殖积累。在地下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地区,播前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采用种植抗耐病品种以及药剂拌种防治苗期条锈病、茎基腐病、地下害虫兼顾麦蚜,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咯菌腈、戊唑醇、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咯菌·噻虫胺等防治小麦病虫害,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2.小麦出苗—越冬期
重点加强条锈病发病情况的监控力度,见病初期采取“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措施,控制苗期条锈病侵染危害。渭北旱塬地区,甘肃陇东、陇南地区,宁夏南部冬麦区提高对小麦蚜虫的监测力度,预防小麦黄矮病发生。
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对春季小麦条锈病的冬繁区及时监测,对发病点2m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对20m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及时封锁发病中心。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期间,结合田间病情监测数据,对于监测区域的发病情况进行及时控制;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或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推荐剂量使用。小麦茎基腐病病株率5%时,选用对路药剂的单剂及其复配剂进行防治,药剂品种详见《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在渭北旱塬、甘肃河西、宁夏南部麦区气候干旱的情况下,要注意麦蜘蛛的防治,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4.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与发生状况,结合小麦孕穗期主要发生病虫害,实施“一喷多防”措施,根据病虫害不同种类选择所用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的类型,进行合理配比与施治。针对性防治田间单一病虫害发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达到相关防治指标的田间病害,及时进行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腈菌唑、丙环唑、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推荐剂量使用。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等持续2天以上,应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力度,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采取主动施药措施对小麦扬花期的赤霉病进行预防,针对高感品种,尽量在破口抽穗期前进行施药预防,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咪鲜胺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用量及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剂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充喷施药剂;若近5—7天内有范围降雨或露雾,应继续进行二次药物防治。若地区小麦赤霉病出现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
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内有10头吸浆虫成虫时,或麦垄间看到2—3头成虫时,应及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辛硫磷、毒死蜱等杀虫剂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吸浆虫重发生区,要注意药剂持效期。在穗蚜重发区,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头时,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苦参碱等药剂喷雾防治,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剂量使用。条件允许地区可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相关生物防治。
(五)华北及东北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小麦播种阶段,根据不同发病区域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白粉病、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大力推行种子药剂处理,通过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控制苗期茎基腐病、根腐病、白粉病、全蚀病、黑穗病、麦蚜、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必要时,对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单独采用土壤处理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应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并随耕翻入土中。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咯菌·噻虫胺等,土壤处理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2.小麦出苗—越冬期
在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主要监测麦蜘蛛、麦蚜、地下害虫、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病虫害。北部麦区根据当年气温、土壤墒情等,适时浇好防冻水。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的田块重点监测麦蜘蛛、纹枯病和叶锈病。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调查,当平均33cm单行麦蜘蛛达到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时,即用阿维菌素、马拉硫磷或联苯菊酯等药剂施药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到3%时,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对蛴螬、金针虫、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
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重点监测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和麦蜘蛛,当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株率达10%左右,中南部麦区田间小麦叶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噻呋酰胺、氰烯·己唑醇及井冈霉素等药剂开展防治,在茎基部喷施药剂防治纹枯病、兼治茎基腐病等病害,同时做好麦田清沟理墒工作,确保麦田沟系空气畅通。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地区重点监测麦蜘蛛,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北部麦区田间监测到金针虫、蛴螬、白眉野草螟危害时,应及时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进行灌根或毒土防治。
4.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针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实施“一喷多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北部麦区重点抓好小麦吸浆虫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成虫10头以上,或使用两手扒开麦垄看到2—3头吸浆虫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重发区,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并及时清理麦叶残留毒土,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要注意麦蚜防治,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当田间叶锈病病叶率在1—2%之间,应及时挑治,控制病点,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喷雾防治。
山西、河北南部及东北麦区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当小麦条锈病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类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采用主动预防策略,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遇有持续2天以上阴雨、露水或多雾天气,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前至抽穗期。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烯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等,施药后6小时内若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条件,若有持续降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防治一次,确保药剂防治效果。
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麦锈病和麦蚜混合发生,可采用三唑酮、抗蚜威混配喷雾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采用三唑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喷雾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采用多菌灵、三唑酮、抗蚜威混合施药。
小麦灌浆期主要防治麦蚜、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可实施“一喷多防”措施。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则进行针对性防治。当叶锈病病叶率达3—5%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一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当病虫发生程度较重,田间病虫数量仍高于防治指标时,应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灌浆期当麦蚜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时,立即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
四、小麦全生育期绿色防控
(一)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性品种是防止或减轻病虫发生危害的根本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优化抗(耐)性优良品种布局。黄淮、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选择种植成株期抗性或慢锈性品种;西北、西南等条锈病越夏、冬繁区,选择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提高中高抗品种种植比例,控制条锈病初始菌源量;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发生区,选择对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具较好抗(耐)性品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常发、新发生区,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二)做好田间管理
推行精细整地、适期晚播,以及播后镇压和及时灌溉等田间管理措施,保证麦苗健身种植,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耕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于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适时晚播提高秸秆腐熟率;西北条锈病越夏区播前或播后苗前,应采取人工铲除或喷施除草剂等,清除自生麦苗和地边杂草,防止小麦锈菌在其转主寄主上发生,降低秋苗侵染几率;西南、黄淮南部等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减少初始侵染菌源;江淮、黄淮、华北等纹枯病、茎基腐病重发多发区应避免早播,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深翻耙匀土壤,雨后及时清沟理墒,降低根茎部病害发生几率。此外,孢囊线虫病重发区,应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两次镇压措施。选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长调节剂等在小麦返青拔节、灌浆等关键生长期进行喷施,达到提高小麦免疫力、产量的目的。
(三)推行秋播拌种
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开展拌种或包衣。土传、种传病害重发区推行选择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嘧菌酯、氟唑环菌胺、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成分的药剂进行包衣拌种,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等。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重发区选用辛硫磷或吡虫啉等药剂包衣或拌种,兼治苗期麦蚜、麦蜘蛛、孢囊线虫病等。条锈病越夏、越冬区重点推行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包衣或拌种,预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兼治后期黑穗病。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复配剂进行包衣拌种,选用复配剂时,有效成分应与单剂用量大致相同。有条件地区要大力推广以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为主的微生物菌剂以及拌种时添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病、抗逆性。
(四)组织“一喷三防”
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较为集中,后期生长关键时期易受春夏季高温高湿或干旱等不利条件影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一喷三防”技术是一项措施专业性强、时效性高的技术措施,通过喷施杀虫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的复配剂,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对小麦中后期增产具有较大帮助。各级植保机构应提前制定实施预案,积极发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作用,统一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行动,促进农药减量增效,为小麦中后期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五)指导科学用药
一是达标防治。在田间病虫量达到监测施药指标后,适时开展药剂防治或统一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二是科学混药。做到二次稀释,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进行药剂桶混时,要现混现用,大面积应用前须做预试验确保混配药剂对作物安全。三是适期施药。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合理用药。施药前密切关注天气情况,避免高温暴晒或降雨情况下喷施农药,喷洒类药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补施。四是安全施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保证施药环境与施药作业安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