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巧治病害品质高
编者按: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发生较重,青枯病、蚜虫等病虫也时有发生。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坚持综合防治。本期种植技术三、六版集中介绍马铃薯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措施,希望对农民有所帮助。
真菌病害
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晚疫
病以往多在保护地发生,但近几年特别是多雨年份―年四季都能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整株死亡。
症状表现:病叶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呈现暗绿色小病斑,在潮湿等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呈水浸状不规则暗绿
色病斑,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叶背面病斑边缘可看到由病原菌形成的霜霉层。病害严重时,叶片下垂,大部分叶片枯死脱落,只留下顶端少数绿色叶片。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斑停止扩大,并形成坏死区。被侵染的块茎表面有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稍微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病薯切开后可看到由表面向内扩展1厘米左右的一层棕褐色干组织。病薯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常伴随次生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丝在贮藏块茎或废弃块茎内越冬,次年播种后,随幼芽生长侵入茎叶,然后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囊),通过空气或流水传播侵染。分生孢子吸水后,通常可形成6~12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能用芽管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寄主。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到土壤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块茎。晚疫病在气
温20℃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流行危害。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3.根据当地历年发病情况,确定在发病前施药预防,以后每隔2~3周施药1~2次。
黄萎病
症状表现:此病引起植株早期感染。叶片
褪绿、黄化、枯萎。茎的维管束变成淡褐色,有时在茎的基部呈现坏死条纹。块茎维管束环呈淡褐色,表面有不规则斑块、芽眼周围呈粉红色或棕褐色,严重时可引起块茎内形成空洞。
传播途径:粘附在块茎上的带菌土壤、感病的块茎以及感病的杂草均可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也可通过气流传播。病菌主要通过根毛、伤口、枝条和叶面侵入。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3.防除感病杂草如蒲公英、荠菜等。
以上是常见的细菌及真菌病害、它们不仅在生产中出现,如没有好的贮藏条件也很容易感染病菌,故在贮藏时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0℃~4℃,相对湿度在65%~85%为宜,贮藏窖要进行通风换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避免贮藏窖温度、湿度增高,影响薯块的生理活动,引起病菌萌发、侵染,导致薯块发病腐烂。
细菌病害
黑胫病
症状表现:受害植株通常由腐烂种薯开始向
茎的上部扩展,茎内髓部黑色腐烂,维管束组织变色。生长矮化僵直,早期受害的叶片褪绿,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以后全株逐渐枯萎死亡。后期发病的植株结出感病程度
不同的薯块,病薯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轻的只在脐部变色,感病重的薯块在田间就已变黑腐烂,有臭味。
传播途径:此病初次浸染主要来自种薯表面或种薯内部带菌,种植后种薯腐烂并释放大量的细菌到土壤里。细菌在土壤里存活时间短,可通过土壤和水分短距离移动并侵染附近寄主茎部和正在发育的子薯。在生长季节里,细菌可在寄主或某些杂草的根际增值、宿存。收获后细菌在土壤中的残株或
贮藏期带病块茎上越冬。切割种薯和机械操作及昆虫为害所造成的伤口是主要传染媒介。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执行检疫,防止病薯传入。2.选择沙壤土种植。3.可选用小整薯播种,切块种薯播
种前要严格挑选,剔除病、伤薯块,等切面愈合后下种。4.要及时挖除田间病株,在空窝内施用石灰消毒。收获时清除田间废弃的马铃薯块和
植株残体。
软腐病
症状表现:生育后期和贮藏期薯块腐烂。
马铃薯的茎叶及块茎都能通过皮孔、伤口侵染。植株上有暗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髓部腐烂,形成
中空而倒伏,感病块茎表皮呈淡褐色,随之软腐,有恶臭。传播途径:软腐病侵染与黑胫病相似,病原细菌在高
温潮湿条件最宜发病。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期可达3年之久。细菌常通过水洗块茎伤口侵染而传播。块茎未成熟、受伤、太阳照射及其它真菌侵害,温暖、高湿和缺氧、施用氮肥过多均有利于
软腐病的侵染。
防治措施:1.收获前加强中耕培土,注意田间排水,以降低皮孔的侵染。2.成熟块茎在收获和装运过程中,避免手工和机械损伤,防止阳光直射,贮藏在低温、干燥、通风良好的场所,贮藏前不宜用水冲洗块茎。
农民日报记者李亚玲整理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