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黄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近年来,黄叶病在大豆等豆科作物上发病较为广泛,如不及时防治,对作物生长会造成严重危害,如早衰、落叶、落花、不结果等。
发病类型:缺素型、细菌型、缺糖型等。
危害特点:严重影响大豆的均衡增产。轻时叶片发黄,根部纵裂变褐,根系发育不良,根瘤少,植株矮小;重则大豆成片枯黄死亡。早期发病叶片发黄、植株矮小、不结荚;中期发病,即使结荚也无粒,即使有粒也空瘪,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发病原因:
1、抗病性差。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紫花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往往较强,发病轻;白花大豆品种抗病性较差,发病重。
2、土壤板结。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少施甚至不施农家肥,造成土壤板结。
3、缺素严重。连作田往往存在营养元素亏缺现象,特别是缺乏铁、锰、硼、钼等微量元素,阻碍大豆根系的正常生长和根瘤的形成,降低植株的固氮能力,导致地上部心叶发黄。
4、细菌感染。病株根系生长不良,严重时根系发黑,茎基部腐烂,叶片发黄。
5、天气条件。长期连阴雨,光合作用差造成植物缺糖,造成黄叶;持续高温干旱导致植株输导组织栓化,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最终造成大豆黄叶;高温后暴雨骤晴,也会加速黄叶病的蔓延。
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
2、多施农家肥、微生物肥改良土壤结构。
3、平衡配方施肥,补充微量元素(锌、铁、硫、锰、硼、钼等)。
4、发病时可喷施微肥,每亩喷硫酸锌2两,配杀菌剂“保治达”或“18%咪鲜·松脂铜”,配植物调节剂“半日青”或“三日灵”或“惠满丰”,喷后三天变绿,恢复正常。(周志远)
发病类型:缺素型、细菌型、缺糖型等。
危害特点:严重影响大豆的均衡增产。轻时叶片发黄,根部纵裂变褐,根系发育不良,根瘤少,植株矮小;重则大豆成片枯黄死亡。早期发病叶片发黄、植株矮小、不结荚;中期发病,即使结荚也无粒,即使有粒也空瘪,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发病原因:
1、抗病性差。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紫花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往往较强,发病轻;白花大豆品种抗病性较差,发病重。
2、土壤板结。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少施甚至不施农家肥,造成土壤板结。
3、缺素严重。连作田往往存在营养元素亏缺现象,特别是缺乏铁、锰、硼、钼等微量元素,阻碍大豆根系的正常生长和根瘤的形成,降低植株的固氮能力,导致地上部心叶发黄。
4、细菌感染。病株根系生长不良,严重时根系发黑,茎基部腐烂,叶片发黄。
5、天气条件。长期连阴雨,光合作用差造成植物缺糖,造成黄叶;持续高温干旱导致植株输导组织栓化,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最终造成大豆黄叶;高温后暴雨骤晴,也会加速黄叶病的蔓延。
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
2、多施农家肥、微生物肥改良土壤结构。
3、平衡配方施肥,补充微量元素(锌、铁、硫、锰、硼、钼等)。
4、发病时可喷施微肥,每亩喷硫酸锌2两,配杀菌剂“保治达”或“18%咪鲜·松脂铜”,配植物调节剂“半日青”或“三日灵”或“惠满丰”,喷后三天变绿,恢复正常。(周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