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指导意见
湖南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利用循环生态学等原理实现稻鱼共生、稻渔轮作,达到农田化肥减施、农药减用、资源养护,稻田单位产出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耕作积极性提高,稳粮增收的目的。
稻田综合种养常见的有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等共作模式,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鱼共作模式技术要点
稻鱼共作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稻田养鱼工程又可分为:稻田平板式、稻田沟凼式、垄稻沟鱼式等。
(一)稻田选择
1.要求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土质保水力强、不受洪水威胁。
2.养鱼稻田适宜插秧和抛秧。
(二)水稻品种及栽培
1.选择抗倒伏、高产、优质、株叶紧凑、紧穗型的水稻品种。如株两优02、两优293、Y两优1号、Y两优143、C两优343等。
2.插秧时充分利用鱼沟两边的边际优势,合理密植。
(三)田间工程
1.田埂。田埂顶宽40厘米,底宽60厘米以上。如当地易受涝灾,田埂规格还应适当加大,并在田埂上留一个1米宽左右的溢洪口,口深20厘米。
2.进排水口。应对角设置,根据田块面积大小以30-60厘米宽为宜。
3.拦鱼栅。进排水口和溢洪口要设拦鱼栅。拦鱼栅用木制、条编、铁筛网或网片都可以。栅孔或网眼大小要根据所放养鱼种规格来确定,保证不阻水和不跑鱼。栅的高度和宽度要大于进排水口和溢洪口的宽度15厘米左右为宜。安置时要把拦鱼栅的两边及下端插入泥土中整实。拦鱼栅设两层为好。
4.鱼沟、鱼溜。一般在平整耕地后、插秧之前开挖鱼沟、鱼溜。鱼沟深30厘米,宽30-50厘米为宜。鱼沟的形状,应根据田块面积、形状而定,一般可挖“口”字形、“日”字形或“田”字形。鱼沟四边要靠近田埂,挖出的泥土可直接修筑田埂,沟的位置应距田埂底部55-100厘米,在田块中间开挖鱼沟要把泥土散扬在田内,并及时整平,鱼沟要与进排水口联通。鱼溜开在鱼沟交叉处,深80-120厘米,长、宽各100厘米。鱼沟、鱼溜面积之和为稻田面积的7%左右。
(四)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养鱼稻田应早放水、早整地、早插秧、早放苗种。在插秧后3-5天,即水稻秧苗开始返青时即可放鱼。
2.放养品种。以鲤鲫鱼为主,可适当搭配少量草鱼或其它新品种。品种比例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稻田杂草不多,又不能及时投草的田块,以养鲤鲫鱼为主,搭配10%左右的草鱼。如稻田杂草较多、可适当增加草鱼比例,但不宜超过30%。
3.放养规格、密度。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苗种,放养规格、密度可参考下表:
稻田放养鱼种规格、密度参数表
(五)田间管理
1.加强巡查。下大雨时要防止洪水漫埂或冲毁拦鱼设备。平时要经常检查田埂,注意维护和修整进排水口和溢洪口的拦鱼设备,如有堵塞和损坏,要及时疏通和维修。晒田或田水较少时,要经常检查鱼沟,保证畅通无阻。
2.保持水深。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调节水深,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水越深越好。水稻生长初期,浅水能促使秧苗扎根、返青、发根和分蘖,水深6-8厘米为宜;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可加深水到15-18厘米;水稻抽穗灌浆成熟期,要经常调整水位,一般应保持水深12厘米左右。养鱼早期鱼小,田水不必过深,可以浅灌;后期鱼大,鱼的游动强度加大,食量也增加,水需要较深才能适于鱼类生活。灌水得当,才能有利稻鱼生长,促进稻鱼双丰收。
3.晒田。插秧或抛秧的养鱼稻田一般不用晒田,因为水稻芽期和立针期都已在苗床度过,分蘖末期可以提高水位,控制无效分蘖,不用晒田。直播和散播田或因为治病、灭草、除虫等其他因素必须晒田时,要把水缓缓放出,使鱼归入鱼沟鱼溜。晒田后要及时灌水,确保鱼类安全。
4.防治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鱼种放养时用5%的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后下田。饲养期发生严重鱼病时,可缓缓排水将鱼逐渐赶到鱼沟鱼溜,待鱼沟内的水位同田面相平时,停止排水。根据病情对症施药,细菌性疾病如肠炎、烂鳃、赤皮等病,按联通的鱼沟鱼溜水量计算,每1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15克,化成溶液全沟泼洒;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可施晶体敌百虫(90%),每1立方米水体1-2克,化成溶液全沟泼洒;锚头鳋病严重时,在施敌百虫的同时,投喂少量酒糟。施药2-3天后,将稻田灌到原有水位。
5.农药施用。养鱼稻田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水稻生长期防治病虫害施用农药,粉剂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洒,水剂(乳剂)应在晴天无露水时喷洒。喷洒药物时要尽量喷洒在水稻茎叶上,低容量、细喷雾,减少药物落入稻田水体。如稻田草荒严重需加大药量或采用中、高毒农药时,喷洒药物可先把田鱼起捕到没有施药的田块,药力失效后再把鱼移回,同时提高水位,降低水中药物残留浓度,减轻对鱼类危害;也可把田水缓缓排干,使鱼进入鱼沟鱼溜后再向田面上的杂草喷洒农药。
6.施肥。养鱼稻田最好施肥效长的基肥,如尿素或农家肥。水稻苗期施化肥时,要少施勤施,水深保持6-8厘米。养鱼稻田不能施用氨水等对鱼类危害性强的肥料。
7.投饵。选择豆饼、糠麸、玉米等原料加工成混合饲料,也可选择优质全价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饵,一般在鱼沟、鱼溜分设2-3处投饲点,驯化投饲,日投饲量占全鱼体总重的5%左右,每日投喂2-3次。
(六)起捕
秋季稻田放水捕捞。首先疏通鱼沟,然后再缓缓放水使鱼逐渐集中在鱼沟鱼溜,用抄网将鱼捞出。也可采用在排水口安放笼箱将鱼捕出。如起捕的是鱼种应尽快运往越冬池,入池前先放入网箱暂养,用3%-5%的食盐水消毒。起捕运输要精心操作,以免鱼体受伤影响越冬成活率,鱼种入池后要加强饲养管理。
(七)适宜区域:全省水稻产区。
二、稻蟹共作模式技术要点
稻蟹共作核心技术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田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保证水稻一行不少,一穴不缺,通过测土施肥、四周开挖环沟,投放大规格扣蟹,科学投喂,达到水稻增产、河蟹规格大的目的。
(一)稻田选择
选择稻田以3-10亩面积为宜,水源充足,无外源性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
(二)田间工程
1.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至50-60厘米,顶宽50-60厘米,底宽100厘米左右。夯实田埂以防河蟹挖洞逃跑。
2.开挖蟹沟。在距田埂内侧1米左右处开挖环沟,沟宽35-50厘米,深40厘米左右。田亩较大时可挖“田、目、日”字形蟹沟。田间工程应在泡田耙地前完成,耙地后再修整一次。
3.防逃设施。稻田插完秧在蟹种放养之前设置防逃墙。防逃墙材料宜采用防老化的塑料薄膜。将塑料薄膜折成双层,下端埋入泥土中15-25厘米,出土部分高50-60厘米。将塑料薄膜拉直,向池内地面折成80º-90º角。紧贴塑料薄膜外侧每隔50-90厘米插一个木(竹)桩,用细铁丝或线绳固定。防逃膜不应有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应呈弧形。进水口(管)加防逃网。
(三)田块消毒
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田块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00-150克/平方米,漂白粉用量为7.5-15克/平方米。
(四)蟹种放养
1.蟹种选择。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肢体完整、无病且体色光泽的1龄扣蟹,规格以100-140只/千克为宜。
2.蟹种暂养
(1)暂养时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扣蟹购进应先放小池暂养,待稻田禾苗分蘖、肥施完成后再将蟹种放入稻田,各地放养时间有所差异。扣蟹一般需暂养50天左右。
(2)暂养池。暂养池面积占养蟹稻田面积的10-20%,池深1米,水深0.5米以上。
(3)暂养。密度为2000-3000只/亩。不应直接放扣蟹入池,应将装扣蟹袋放入池水中反复浸泡2-3次,每次间隔3~5分钟,使河蟹适应池水环境,再用浓度40-50克/升的食盐溶液或浓度20-4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经消毒后,打开网袋,让扣蟹自己爬入水中。
(4)暂养管理。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每天投喂2次,早晨投喂日投量的1/3,傍晚投喂日投饲量的2/3。根据河蟹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定期换水,促进河蟹正常的蜕壳生长。
3.稻田放养。稻田蟹种放养密度为400-600只/亩。
(五)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
(1)动物性饲料。小鱼小虾、螺蚬蚌肉、畜禽加工下脚料、丝蚯蚓等。
(2)植物性饲料。豆饼豆渣、小麦、玉米、瓜菜类及各种水草等。
(3)配合饲料。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2.饲料投喂:定时,每天投喂2次,早晨6时至7时投喂一次,傍晚5时至6时投喂1次。定位,每次投喂固定位置,将饲料放在距田埂30厘米的田面上。定质,饲料应新鲜无腐败变质。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应搭配投喂。“两头精,中间粗”,即6月份多投喂动物性饲料,7-8月河蟹生长旺季,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并重,多喂一些水草;8月后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定量,日投饲率为10%-15%。每天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每天投喂以傍晚投喂为主,上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傍晚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有条件的可以投喂配合饲料。
(六)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春季稻田水位保持在10厘米左右;夏季高温季节,稻田水位保持在20厘米左右,应视水质情况灵活掌握换水,换水时间控制在3小时内,水温温差不超过3℃,一般先排水再进水,注意把死角水换出。每20天左右可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按蟹沟面积计算,生石灰用量为5-8千克/亩。
2.巡视检查。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河蟹生长及吃食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死蟹以及田埂是否漏水,检查防逃设施有无破损,进排水口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防止水蛇、老鼠、青蛙、大型鸟类等天敌进入田中。
3.蜕壳期管理。蜕壳前后勤换新水,蜕壳高峰期可适当注水,不应换水。蜕壳期前2-3天,人工饲料中可添加蜕壳素。
4.病害防治。以防为主。严把蟹种、底质、水质消毒三个环节。发现蟹病及时治疗。
(七)捕捞
9月上旬可开始采用地笼网、灯光诱捕等方法捕捞。应注意保持河蟹附肢完整。
(八)适宜区域:全省水稻产区。
三、稻虾共作模式技术要点
稻虾共作是通过适当的稻田工程改造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提高稻田种养效益。
(一)养虾稻田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底质保水性能好,不受洪水淹没,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应符合要求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一个养殖单元。
(二)稻田改造
1.挖沟。田埂外缘向稻田内7-8 米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沟2米,沟宽3-5米,沟深1-1.5米。稻田面积50亩以上的还可在田中开挖“一”字或“十”字形间沟,沟宽1-2米,沟深0.8米。沟的面积不能超过稻田面积的10%。
2.筑埂。利用开挖环沟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夯实。田埂应高出田面0.6-0.8米,顶宽2-3米。
3.防逃。稻田田埂和排水口应设防逃网,田埂防逃网可用水泥瓦、防逃塑料膜制作,网高40厘米。排水口防逃网可为8 孔/厘米(相当于20目)的网片。
4.进排水。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口用6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对角端,环形沟的最低处。
(三)虾的管理
1.幼虾投放
人工培育幼虾规格3-4厘米,3-5月投放,每亩6000尾左右。
(1)幼虾培育。在稻田中用20目的网片围造一个幼虾培育区,水深应为0.3-0.5米,移植水草面积为培育池面积的50-60%,漂浮植物面积为培育池面积的40-50%且用竹筐固定。有稻茬的稻田可只移植漂浮植物。幼虾投放前7天,应施发酵腐熟农家肥(牛粪、鸡粪、猪粪),每亩用量为100-150千克,培育幼虾适饵料。每亩幼虾可供20亩稻田养殖;
(2)幼虾质量。规格整齐,活泼健壮,无病虫害。
(3)幼虾投放。用双层尼龙袋充氧、带水运输幼虾。根据距离远近,每袋装幼虾0.5-1.0万尾;幼虾投放应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避免阳光直射。
(4)投放密度。每亩投放规格为1.0厘米的幼虾30万~60万尾;包装、运输、投放幼虾时应避免离水操作,幼虾运到培育区应泡袋调温,温差不超过3℃。
(5)幼虾管理。①投饲。幼虾投放第一天即投喂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厂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每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幼虾总重的5-8%,根据天气、水质和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②巡池。早晚巡池观察水质变化,用加注新水或施肥的方法调控水体透明度为30-40厘米。③转移。经15-20天培育,幼虾规格达到2.0厘米后可撤掉围网,让幼虾自行爬入稻田,转入稻田成虾养殖。
2.投放亲虾
每年中稻收割前15天左右,往稻田环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亩20-30千克。
(1)亲虾选择。颜色暗红或深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附肢齐全、无损伤,无病害、体格健壮、个体大,雌性个体35克以上,雄性宜大于雌性,活动能力强。
(2)亲虾投放。亲虾应从省级以上良种场和天然水域挑选, 雌雄亲本不能来自同一群体。挑选好的亲虾雌雄分装,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太阳直晒,运输时间不应超过10小时,时间越短越好。亲虾按雌、雄3-5∶1的性比投放。
3.饲养管理。
(1)亲虾除自行摄食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及水草等天然饵料外,宜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每日投喂量为亲虾总重的1%。
(2)加水。中稻收割后将秸秆还田并随即加水,淹没田面。
4.防治敌害
克氏原螯虾敌害较多,如蛙、水蛇、黄鳝、肉食性鱼类、水老鼠及水鸟等。放养前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清除敌害生物,进水用60目纱网过滤。
5.疾病防治
克氏原螯虾常见疾病及症状和防治方法
6.成虾捕捞
(1)捕捞时间。第一茬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第二茬捕捞时间从8月上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
(2)捕捞工具。主要是地笼,网眼2.5-3.0厘米。
(3)捕捞方法。捕大留小。将地笼布放于稻田及虾沟内,每隔3-10天转换布放位置,当捕获量比开捕时有明显减少时,可排出稻田中的积水,将地笼集中于虾沟中捕捞。
7.幼虾补投。
第一茬捕捞完后,根据稻田存留幼虾情况,从周边虾稻连作稻田或湖泊、沟渠中采集3-4厘米的幼虾补放,每亩2000尾左右。
8.亲虾留存
第二茬捕捞前期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每亩留存不少于15千克的亲虾。
(四)水稻栽培管理
1.水稻栽培
(1)品种选择。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得紧穗型品种,养虾稻田只种一季稻。
(2)稻田整理。在靠近虾沟田面围上高30厘米,宽20厘米的周埂,将环沟与田面分隔开。整田时间尽可能短,防止沟中小龙虾因长时间密度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采用免耕抛秧法。
(3)施足基肥。在插秧前10-15天,每亩施农家肥200-300千克,尿素10-15千克,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
(4)秧苗移植。6月中旬开始移植秧苗,采取浅水栽插,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密度以30厘米×15厘米为宜。
(5)稻田管理。①水位控制。3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位应逐渐提高至50-60厘米;6月插秧后,前期薄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晒田复水后湿润管理,孕穗期保持一定水层;抽穗后采用干湿交替管理,高温深水调温;收获前一周断水。10-11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稻蔸露水10厘米左右;控制水位40-50厘米越冬。②施肥。前促中控后补。每亩化肥总量控施纯氮肥12 -14千克、磷肥5-7千克、钾肥8-10千克。严禁使用氨水等对小龙虾危害较大的化肥。③晒田。要求轻晒或短期晒,田块晒田到中间不陷脚、表土不发白(开裂)。晒后及时复水。
(6)病害防治。①虫害防治。物理防治按每5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的标准诱杀成虫。生物防治利用和保护好害虫天敌,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使用杀螟杆菌及生物农药Bt粉剂防治螟虫。化学防治重点防治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②病害防治。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
(7)排水、收割。排水时应将稻田水位快速下降到田面5-10厘米,然后缓慢排水,促使小龙虾在环沟和田间沟中掘洞。环沟和田间沟最后保持水位10-15厘米即可收割水稻。
(五)适宜区域:洞庭湖平原低洼地区稻田。
四、稻鳖共作模式技术要点
稻鳖共作模式包括稻田养鳖和鳖池种稻。
(一)稻田条件
要求稻田黏性土壤、泥层深15-20厘米,保水性能好,无渗漏,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低洼田、塘田、岔沟田。pH值中性或弱酸性粘土田块为好
(二)田间工程
1.防逃。一是田埂应高出田面40厘米左右,捶捏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二是进排水口要设拦设,孔隙为3厘米左右的拱形篾织栏栅,高45厘米。整块稻田要保证在汛期不被大水淹没。
2.暂养池。在稻田一边开挖宽2-3米、深1-1.2米的暂养池,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4%左右,便于以后起捕。并在暂养池一侧建4-5平方米左右的南北向沙滩。
3.开沟。沿四周田埂内侧距田埂0.5-1米开挖环形沟,沟宽1米、深0.5米左右。沟池相通,方便以后起捕。沟池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4.食台。每亩稻田设置4-6个食台。
(三)幼鳖放养
1.消毒。稻田沟池在鳖种放养前彻底清整消毒,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兑水全池泼洒。6月底待水稻秧苗返青,排干田间水,暴晒烤田,然后加水至15-30厘米即可放鳖,亩投放250克/只左右的幼鳖330只,并用5%食盐水浸洗消毒。
2.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除投喂小鱼小虾、玉米、小麦等饵料外,主要选用全价配合饲料,7-9月份是鳖摄食生长旺季,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鳖重的5%~7%,10月下旬以后投饵量要少一些;日投喂量为鳖体重的3%-5%,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
(2)水质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田一次,观察鳖的活动情况,检查水质,每星期要加注一次新水,使田间水深保持15-20厘米,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加深水位,防止水温过高。
(3)病害防治。饲养期间定期对暂养沟、环沟、田间沟泼洒生石灰消毒。
(4)合理用药。水稻施用农药时尽量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洒在水稻茎叶上,避免药物直接落入水中,施用农药后,及时注入新水,改善水质条件,确保对甲鱼没有危害。
(四)适宜区域:全省水稻产区。
五、稻鳅共作模式技术要点
(一)稻田选择
选择水源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强、便于管理的稻田。加高加固田埂,泥鳅种苗放养前要施足有机肥,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开挖鱼沟鱼凼、设置防逃设施。
(二)选用良种
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的泥鳅苗种。
(三)投饵
投喂鱼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等,可将饲料加水捏成团投喂;水温25℃以上时,动植物饲料7:3;水温25℃以下时,动植物饲料1:1。放鳅第一周不投饵。一周后每隔3-4天投喂一次,饵料撒在鱼沟和田面上,以后逐渐缩小范围,集中在鱼沟内投喂;一个月后,泥鳅正常吃食时,每天喂2次。
(四)田间管理
水稻治虫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可按常规用药量施用。喷施农药时灌深水,喷嘴朝上施药。禁止使用毒杀芬、呋喃丹以及生石灰、茶籽饼等。高温季节适当加灌深水,调节水温。经常检查修复拦设,及时堵漏,严防家禽下田。
(五)病害防治
寄生虫主要危害苗种,车轮虫和舌杯虫可用0.7克/立方米浓度硫酸铜溶液或与硫酸亚铁组成的合剂(5﹕2)防治;三代虫可用0.3克/立方米浓度的晶体敌百虫防治。
细菌性疾病如赤皮、腐鳍、烂尾,可用0.3 毫克/升二氧化氯或0.8-1.0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结合用10毫克/升的土霉素浸泡消毒。水霉病可在苗种放养时用3%~4%食盐浸泡5-10分钟。
(六)收获
根据泥鳅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收获:冬季在田里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于粪堆内进行多次捕捞;春季将进出水口打开装上竹篓,泥鳅自然会随水进入其中;秋季将田里水全部排干重晒,晒至田面硬皮为度,然后灌入一层薄水,待泥鳅大量从泥中出来后进行网捕。
(七)运输
有袋运法、筐运法、箱运法等,远距离运输一般采用尼龙袋充氧,运输途中要及时捞除死伤鳅,撇除黏液,注意水温的变化,防止阳光直晒和大风久吹。到达目的地后,应逐渐使运输水温与放养池水温接近(一般不超过3℃),以防泥鳅因温度剧变而死亡。
(八)适宜区域:全省水稻产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