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两病”防控技术要点
小麦“两病”防控实施分区治理,在加强病害调查监测基础上,条锈病狠抓越夏区有性治理防变异、冬繁区打点保面压菌源、流行区治早治小控危害。赤霉病立足预防,轮换用药,防病降毒。
一、治理策略
在大力推广种子处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加强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分区治理,在关键时期重点地区,针对条锈病、赤霉病,开展统防统治、联防联控。
二、分区防控技术
(一)条锈病
西北、西南越夏区。加强返青期监测调查,甘肃、青海、陕西、四川等地,实施“带药侦查”,发现病叶立即喷药防治,严防病害扩散蔓延。同时加大条锈菌有性世代治理力度,通过“铲、喷、封”措施,即铲除麦田周边50米内小檗、在小檗上锈菌孢子成熟扩散前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秸秆进行封垛处理,阻断条锈菌在小麦—小檗间转主危害,防止病菌生理小种变异。
西南、汉水流域冬季繁殖区。冬季和早春全面落实“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打点保面控制措施,压低菌源基数,降低后期大面积流行风险。春季加强监测,一旦田间出现发病中心,立即组织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有效减轻当地危害损失,减少菌源向黄淮、江淮等小麦主产区传播扩散。
黄淮海等病害春季流行区。从2月底、3月初开始,加强监测调查和预报预警,一旦查见发病,立即组织全面普查,打点保面、严控发病中心;一旦出现流行势头,及时组织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选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等药剂喷雾,遏制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二)赤霉病
长江流域、江淮、黄淮南部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药剂预防措施,施药后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用量少、防效好的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以提高预防控制效果,降低呕吐毒素污染风险。
黄淮北部、华北等偶发区。加强监测和水肥管理,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变化,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气候条件,应抓住关键时期,及时用药预防。要采取轮换用药等措施,延缓抗药性产生。农药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
三、加强绿色防控科学施药
在小麦“两病”防治中,要加强农业防治,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赤霉病防治药剂选择要根据当地抗药性监测情况,科学选用对路农药。条锈病防治要强调“早发现、早防治”,防治器械要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机动弥雾机、热雾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喷雾防治,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确保防治效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